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8/13 9:49:18
选择字号:
肿瘤患者出现恶性胸腔积液咋办?
“泡泡”新技术破解临床难题

 

 

360截图20200812214406485.jpg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官网对外公布,该校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黄波团队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旗下学术期刊《癌症免疫学研究》在线发表一篇题为《载药肿瘤囊泡诱发中性粒细胞靶向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论文。该论文首次全面展示了,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作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清晰免疫机理。

业内专家表示,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临床专家进一步优化和升级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获益,也表明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作为一种基于细胞外囊泡的全新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临床转化速度领跑全球。

临床转化领先全球细胞外囊泡疗法

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简称“DTMI技术”)是一种以细胞外囊泡(EVs)为基础的全新生物技术平台,也是一项由中国人率先发明的全新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技术。

研究人员表示,它以直径介于100-1000纳米之间的天然生物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为基础,与递送的药物分子或生物活性物质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药物递送和控释模式,形成具有多种抗肿瘤功能的载药囊泡,通过动员数量最为庞大的、具有人体天然屏障之称的中性粒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是一种兼具免疫治疗和生物化疗特性的全新肿瘤免疫疗法。

区别于其他免疫疗法,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同时具备生物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双重优势,其利用囊泡在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特性,通过生物物理学的作用机理,其更易于靶向杀伤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肿瘤干细胞,同时激活免疫,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具有低毒、高效的特点。

作为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发明人黄波表示,早在2009年,团队就率先开展载药囊泡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通过将化疗药物包裹于肿瘤细胞所释放的囊泡,证明了载药囊泡能够高效杀伤肿瘤细胞,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细胞研究》《生物材料》等期刊。

此时,国际上针对细胞外囊泡的基础研究都比较少。经过十余年的研究,黄波团队已先后阐明了囊泡与化疗药物、溶瘤病毒、生物大分子等有机结合,形成丰富的应用场景,并持续深入研究该技术对肿瘤细胞杀伤和作用机制,便于基础研究和临床专家不断优化临床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获益。

据了解,该技术先后已与国内65家主流三甲医院,针对不同癌种开展各类临床试验,验证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形成丰富的产品管线。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天津、山东、深圳7省市获批上市。

率先启动恶性胸腔积液治疗

当肿瘤转移至胸膜腔时,肿瘤恶性生长就会损害膜表面血管结构,血管内液体大量流出并潴留于胸膜腔,形成恶性胸腔积液,如果肿瘤小结节堵住回流的淋巴管,则积液更为显著。由于血管严重受损,大量红细胞也可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胸膜腔,形成血性胸腔积液。

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众多实体瘤均可转移至胸膜腔,形成恶性胸腔积液。仅以肺癌为例,高达60%晚期肺癌患者会出现恶性胸腔积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然而临床却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而恶性胸腔积液(MPE)便是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上市使用的首个适应症。

2019年,武汉协和医院金阳教授团队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成果。他们从开展治疗的1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来看,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客观缓解率为90.91%,中位生存期为240天,其对难治性复发性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武汉协和医院牵头的、正在进行的另一项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对比传统治疗方案约50%左右的缓解率,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提升约30%左右,且安全性良好。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牵手全国50家医院合作的一项针对恶性胸腔积液的大规模的上市后临床研究,也正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广东等多个省市展开。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这一技术上市广泛使用,有望填补国内胸腔积液治疗的临床空白。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 10.1158/2326-6066.CIR-19-0789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0-0583-0

https://doi.org/10.1038/ncomms2282

https://doi.org/10.1038/cr.2016.53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16.02.025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at569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桃多组学数据库PeachMD发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