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6 15:20:54
选择字号:
乡村振兴:科技如何为产业助燃

 

“成功的是少数,失败的是多数。”两年来,全国政协委员、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副镇长羊风极组织打安村贫困户“抱团”发展兰花产业终于有了不错的势头,可当说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的经历,他连连称难。

从脱贫攻坚进入到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但选择什么产业,怎样打通产业链条,如何升级产业技术,对于刚刚脱贫的农村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科技助农“链条化”

“在脱贫阶段,产业扶贫是非常初级的。”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所说的初级,指的是技术的应用、贫困群体所掌握的技能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都在比较低的水平。“到了乡村振兴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完全不同,它要满足的是支撑产业兴旺的目标。”

产业兴旺,意味着必须延长产业链,一产“接二连三”。产业融合要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农业产前的农资生产与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的环节。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指出,要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功能,拓宽到生态农业、生活休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

以苹果种植为例,与完整产业链条相匹配的技术包括了品种技术、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土壤养分管理、加工工程、冷链技术、安全危害识别控制、果园机械化作业技术、装备开发、苹果产业信息化等。为了应对市场波动,还需要基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市场运行管控系统,以实现市场预测、市场预警。“实现难度非常大。”霍学喜说。

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除了完成基础的种植生产,产后分拣分级、深加工薄弱,加工工艺、设备落后,副产物综合利用不充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必须按照产业链、创新价值链集成配套。”霍学喜认为,科技助农只有把产业链和创新价值链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将产业做精做强。

技术推广“包干制”

2018年,打安镇采用“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合作社经营管理、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模式,在打安村建设了60亩兰花种植产业示范基地,羊风极的目标是要把它打造成一个集花卉种植、休闲旅游、田园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开发综合体。

但他很快遇到了难题,企业的技术输出始终有所保留,而打安村又很难从本地的科研院所获得足够的持续的技术支持。

“这也反映了,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推广还远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考察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农村和农业,霍学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还比较落后”。

霍学喜介绍说,美国将全国的农业区域规划了12个片区,一个片区一个政策包,各不相同。政策包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技术政策,或者说推广政策。

“美国的农业推广一直由本地区的大学来主导,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第一要务就是技术推广。机构一把手担任推广站站长,站内的关键成员都是学校的教授,实行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农业推广、培训示范一体化策略。”

借鉴这一经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在全国建立了28个试验、示范站。它有三大基本功能,首先由专家在试验站搞研究和开发,形成技术;接下来是试验与示范,建高标准的试验田,达到可复制、可拷贝的程度,供农民学习;最后是培训与推广,关键技术环节得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建立的围绕技术创新与示范的“科技小院”也是同样的模式。他将科研、技术推广、培训农民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们常年生活在农村,跟农民捆在一起,打成一片,毕业以后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极强。

这种“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的科技助农模式,是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不可或缺的。霍学喜认为,理想状态下,应该由各个地方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来“承包”当地的农业片区,提供精准服务。

职业人才靠教育

“扶贫主要靠外力,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内生动力,那么人的因素就成为了关键。”魏后凯在采访中提到。

“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是配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目标,培养不同类型的职业人才。”霍学喜说,除了专门致力于经营农业的,并且与职业务农能力是相匹配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据产业分工,还需要各种职业农村居民,比如从事加工、物流、旅游、餐饮、社会治理的等等。

“产业发展不能排斥农民,但他们一定不是普通的农民,不能是没有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在霍学喜看来,他们得有一些资本,要有一定技能,会使用新的技术,还可以融入各种组织,懂得社会沟通,这才是现代化的农民。

“在美国,培养、支持一个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的人成为一名合格的农场主需要10年。”霍学喜说,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营造一种氛围,更需要依靠教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