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祝华 黄国畅 王玉磊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22 14:29:28
选择字号:
腾飞九天启新程——长征八号首飞成功侧记

 

12月22日中午,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高大挺拔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直指苍穹。乳白色的箭体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醒目。

大海与天空,火箭与国旗,共同勾勒出一幅壮美的中国航天新画卷。

这是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任务,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20年两场并行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的收官之战,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12时07分,发射场内响起了倒计时口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学宇在指控大楼内,远远凝望着即将出征的火箭,神情严肃,目光坚毅。

长征八号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火箭全长约50米,起飞质量约360吨,地面发射支持系统与长征七号火箭基本一致。张学宇说,“一次次新火箭在这里腾飞,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综合测试发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和提升。”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12时22分,再次响起的倒计时口令,不断压迫着人们早已绷紧的神经。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保障部副部长施银根紧紧铆在保障现场,按计划组织开展着各项工作。他说:“今年以来,文昌航天发射场进入高密度任务期,全年共执行5次发射任务,特别是长征八号和嫦娥五号任务并行,时间紧、任务重。”

塔勤厂勤系统适应性改造、加注供气系统适应检修维护、120立方米液氢槽车增配……在任务间隙期,保障系统积极开展首飞任务适应性技术改造工作,扎实做好任务后装保障准备、技术状态管控和特燃特气调配,为火箭成功发射打牢坚实基础。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12时36分,听到口令后,33岁的02指挥员王宇亮已经撤离到安全区域。这些天,他一直在前端仔细检查任务状态,塔架上随时可见他上上下下忙碌的身影。

追梦奋斗的文昌航天人,自长征八号入场以来,都和王宇亮一样,打起十二分精神,严把质量关口,一次一次操作保精准,一个一个节点保顺利,确保发射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5、4、3、2、1,点火!”12时37分,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烈焰喷薄而出,升腾起浓烈炫目的白色烟雾,撼天动地的轰鸣声响彻海天。长征八号火箭腾空而起,在海天之间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飞向无垠的太空。

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和鼓掌声中,航天测控人的目光继续紧盯穿越天际的长征八号。

“火箭飞行正常!”

“铜鼓岭光学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在与发射场隔海相望的铜鼓岭测控点,光学岗位操作手李浩正紧握操作杆,转动巨大的光学设备,牢牢跟踪着飞过点号上方的火箭,开启了测控接力的“第一棒”。

包括位于大洋深处、我国唯一的深海陆基观测站——西沙卫星观测站在内的各方测控点,陆续把火箭飞行数据实时传来。

“星箭分离!”伴随着大厅调度口令响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人群中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我宣布,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火箭起飞约20分钟,张学宇宣布发射捷报,整个大厅顿时掌声雷鸣,经久不息,许多人情不自禁欢呼起来。无数个日夜的辛苦努力与热切期待,在这一刻发酵成为庆贺成功的佳酿。

为了这一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工作者按要求每日完成24小时气象监测、当日气象预报、组合体转场实时保障和寒潮台风天气应急观测保障等工作,为长征八号首飞寻觅最佳“天窗”。

为了这一天,发射场各系统总结以往首飞任务经验,科学筹划、周密组织、精心实施、严控风险,为任务成功做好万全准备。

为了这一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体航天人顶住高密度任务压力,向疫战、向天行,夜以继日,决心用发射成功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50周年献礼。

一个月内,文昌航天发射场接连完成了嫦娥五号发射任务和长征八号首飞任务,再次刷新了纪录。同时,长征八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文昌航天发射场规划建设的目标顺利达成,发射场一期能力已全面形成,同时也为发射场二期以及后续职能拓展和能力提升拉开帷幕,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西昌航天人追梦奋斗的步伐将更加铿锵,必将用一次次成功腾飞创造更多中国奇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