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雯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25 19:29:34
选择字号:
张鹏:聚焦临床导向,不忘医者初心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成立第九大科学部:交叉科学部,这是自2009医学部划分成立之后,时隔11年再次成立新的科学部。科学的突破与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学科交叉,而根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释放的信息,我国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在这个大趋势下,经过十多年的前瞻布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聚焦IBT领域成果频现,离不开其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发展特色。
 
疾病治疗手段难以创新、医疗器件高度依赖进口、昂贵的医药费导致许多病人放弃治疗,这些都是在临床医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2010年,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深圳先进院孕育而生,围绕骨科相关疾患诊疗的转化探索以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通过融合各学科领域,架起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桥梁。
 
如何聚焦临床疾病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有过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工作经历的该中心张鹏研究员分享了自己所专注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十年来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实践经历。
 
“老药”新用 聚焦临床导向
 
看病难、药费贵,对于一些重症疾病患者来说,“一药千金”已然成为常态。传统药物的研发,从化学成分的合成或提取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研究,进而到上市普及至少需要8到10年的时间,而且风险高投入大。巨大的健康需要与原创性新药研发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如何让老百姓买得起药、用得好药,是科研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果能在传统药物的基础上,探索该药物新的适应症和用途,则能大大提高药物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面对现有的矛盾问题,在统筹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下,张鹏介绍了一直秉承的“老药新用”理念。
 
“老药”究竟如何新用?在张鹏看来,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药物上市两个重要特点。“老药”作为已获批作为临床使用的药物,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临床安全性,而且拥有一套完善且安全的研发工序,通过借助创新的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能够对药物新的临床功效进行预判。从2012年起,张鹏就与曾经在美国礼来公司合负责药物生物信息平台的专家杨家安教授紧密合作,借助杨教授自主研发的蛋白质折叠码技术,通过对药物靶标的三维空间结构相似度的比对寻找“老药”潜在治疗新靶点。进一步在生物信息预判的基础上,对药物潜在治疗效果以及机理进行生物学验证实验。该团队目前已经发现了葫芦素E、染料木素、吡非尼酮等治疗RA的新疗效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以及文章发表,并获得了2019年度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药厂大多不愿意研发罕见疾病的治疗药,主要是由于研发成本高而受众少,药企很难收回成本。如果能够扩大这些罕见疾病治疗药物的适应症,其价格自然而然地就会很快降下来了,这也是“老药新用”的另外一个益处。”张鹏分享道,在研发药物潜在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应当快速形成专利和文章,并与该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助力成果进一步转移转化。
 
学科交叉 助力中医现代化发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的基础法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先进医疗设备已在传统中医诊疗的眼观、耳听、口问、手切(脉)的基础上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一批中医药相关的新技术和产品也逐渐出现在了临床实践中。
 
拿过手术刀,查过房,写过病历,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骨科工作,让张鹏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中医药发展亟需与现代创新技术融合。该团队也积极利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契机,通过医工结合交叉创新优势,融入国内知名中医药团队在中药治疗RA的研究上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科院与澳门合作重点专项的支持。通过与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专家的跨学科交叉项目合作,张鹏团队实现了利用靶向纳米载药系统联合光声成像技术对RA的疾病发展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无创体外监测,相关成果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该研究也为中医药治疗RA药物的筛选和疗效观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一方面,从理论体系融合的角度进行中西医结合,尽管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困难仍然很大,这与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在现代科学技术推陈出新的国际发展大趋势下,中医药现代化的思维仍需加强。”张鹏表示,如何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切实解决临床问题?他给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第一,集团化的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中西医结合的点状桥接模式。第三,抢占先机,整合优势资源。
 
回顾过去的临床和科研经历,在张鹏看来,科技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做到科技予人,在多学科交叉的大趋势下,推动医学技术的创新,真正解决实际临床疾病需求,同时在推动祖国医学的现代化发展中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