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3 21:05:01
选择字号:
中国学者揭示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优先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项关键全球战略。中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或至少将森林作为其主要保护目标之一。

目前,许多研究主要聚焦在评估自然保护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由于将自然保护地实施的管理措施与保护成效数据结合起来存在困难,目前仍未有研究给出哪些管理措施对减缓自然保护地的森林丧失发挥作用。

2007至2016年期间,原环境保护部、原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原农业部、原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原国家海洋局等七部门联合完成了全国39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自然保护地研究室对管理评估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累积了自然保护区10项管理措施的基础数据。

基于Global Forest Watch数据,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将自然保护区内匹配的处理样本与其自然保护区外10~50km范围内匹配的控制样本进行比较,从而评估了自然保护区在减少森林丧失方面的有效性。最后运用随机森林模型、相关性分析等明确了管理措施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关系。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冯春婷为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王伟为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昊为合作作者。

研究结果表明,52.68%的自然保护区对减少森林丧失具有积极作用,而16.52%的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减少面积显著高于自然保护区外。

基础设施、人员,资金,科学研究和监测等4项管理措施得分相对较低,并且这几项管理措施与其他各项管理措施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资金和科学研究对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增加资金投入有助于减缓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丧失。但58.6%的自然保护区用于支持其日常管理和保护的资金有限。尽管中国政府在2001年启动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但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资金仅为每平方公里53.5~114美元,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2074.3美元),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158.3美元)。资金短缺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科学研究有助于减缓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丧失。科学研究可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以探索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变化和主要威胁;反过来,这些科学数据可以指导自然保护区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威胁并提高保护成效。

鉴于目前正在进行有关确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讨论,迫切需要量化现有的自然保护地是否对减少森林丧失有效,并确定哪些管理措施可以提高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

“为此,我们建议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部门建立资金、资源调查与监测、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数据共享机制,发布详细的自然保护区收入和支出数据、资源调查和监测数据等,为全面评估管理措施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影响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王伟表示。

此外,其还建议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目标进一步关注管理措施,例如保护资金和科学研究等,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4289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