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之所向 不畏艰难 |
——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室党支部第二党小组 |
近年,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室党支部第二党小组捷报频传,“高性能聚合物固态锂电池材料与技术”科技成果连续荣获2017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深海电源技术的成功突破,大幅提升了深水装备的续航能力、作业效率、安全可靠性,促进了深海装备智能化、高效化,为深海资源开发及海疆防卫提供了强大能源动力,对于加速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整个团队持之以恒的辛勤付出,他们用刻苦钻研的心来丈量无数个日夜;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一个又一个技术攻关。仿生与固态能源系统研究组负责人、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室党支部第二党小组组长崔光磊表示,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扎根科研一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储能报国坚守本色
2009年崔光磊结束在德国马普固态研究所研究工作,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于同年2月加盟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从事电化学能源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中科院和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他回国短短半年时间,就聚集起一支融材料、电化学、化学工艺、高分子化学多学科交叉,理论、实验和以及工程技术融合的新型研发队伍。团队始终坚持瞄准国际上电化学储能科技前沿,以服务蓝色经济为抓手,以解决技术难点为推动力,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最终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我发现在国内从事锂电池等相关基础研究的团队和单位非常多,基础研究竞争也着实激烈,但由于体制机制的限制从事贯通式研究的团队很少。如果能建设特色中试技术平台,从事贯通式研究把前瞻技术和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积累就可以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形成有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而技术突破比起纯基础研究更容易受到业内的认可。”崔光磊说。
在所领导的鼓励下,团队把多年积攒的所有横向课题结余经费都投入到中试平台建设和技术开发中。购置30多台自动化半自动化设备,建立了一个软包电池中试生产线,为电化学储能材料和器件技术突破奠定设备和平台基础。
先锋模范择善而从
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室党支部第二党小组是一个年轻的党小组,共有16名党员,占全体职工的53%,40岁及以下党员占88%,其中博士学历党员12人,硕士学历党员4人,44%的职工党员拥有高级职称。
在一次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团队党员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向优秀党员看齐,以他们为榜样,牢记使命,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老党员,崔光磊一直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同事眼里,他无愧于中科院勤于专研、率先垂范的优秀党员称号,在学生眼里,他是尽心竭力、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无数个周末和节假日,都能看到崔光磊及团队人员忙碌工作的身影,每一次突破、每一个成果都是他和团队心血和汗水的结晶。科研道路注定曲折坎坷,很多时候都是对科研工作者的巨大考验。令仿生与固态能源系统研究组副研究员韩鹏献印象最深的是崔光磊刻苦钻研、不畏困难的工作态度。为了突破石墨烯复合电极设计与批量制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崔光磊带领团队进行大量深入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无数次反复试验。
“实验中遇到很多困难,每当这个时候崔老师总是会鼓励大家要不要气馁,带领大家一起查找问题。实验取得了进展,崔老师也会劝告大家要戒骄戒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 第二党小组韩鹏献说。最终崔光磊带领的团队率先设计建设了国内第一条锂离子电容器的中试生产线,成功研制出单体容量最高达3500F、工作电压4V型锂离子电容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部分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2016年8月份,崔光磊团队获得了参与2016年10月份的TS03航次、开展马里亚纳海沟示范应用的机会。时间紧、任务重,在崔光磊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发挥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加班加点,在1个月内完成了全海深固态锂电池系统的开发,立即飞赴三亚,克服了打压装备加压异常、漏水等种种困难,经过30小时的测试验证,成功通过了125MPa模拟压力舱在线测试,并于2017年3月成功实现了全海深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系统的全海深示范应用。
开发的固态电池系统(青能-Ⅰ)为万泉号着陆器控制系统及CCD传感器提供能源,累计完成9次下潜,深度均大于7000米,其中6次超过10000米,最大工作水深10901米,累计水下工作时间134小时,最大连续作业时间达20小时。顺利完成万米全深海示范应用,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全海深电源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垄断。
该团队研制开发的模块化固态电源系统随中科院TS09科考船再赴马里亚纳海沟,为天涯、海角、万泉等全海深着陆器及海斗智能航行器提供能源动力,共计完成34个潜次作业,20次下潜深度超过万米,最大下潜深度10918米,单次下潜最长作业时间26天,创世界上单次连续作业记录,成功完成全海深电源系统长续航耐久性测试。标志着中科院“陆海融合”突破全海深电源技术瓶颈,掌握全海深电源系统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