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马学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9/6/24 13:40:18
选择字号:
于广平研究员:弘扬劳模精神,推动成果转化

 

6月20日,于广平应广州市总工会邀请作主题宣讲。

6月20日,由广州市总工会主办的百场劳模巡回宣讲活动在广州图书馆正式启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于广平应邀作题为《弘扬劳模精神,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主题宣讲。

于广平,1980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平度人。2011年加入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至今,现任该所所长助理兼智能工厂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今年4月,他荣获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跨越科研“死亡之谷”

于广平说,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过程,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跨越不了这个‘死亡之谷’,创新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就等于零。”

10年前,即2009年,于广平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2011年,该所为加快科技成果在区域行业的落地应用,与广州市政府在南沙区联合成立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

听到这个消息,于广平欣喜不已。他认为,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开放得早。广州分所的设立,是其科研成果在珠三角地区“落地生根“的绝好机会。于是他毅然申请参加广州分所的建设,告别父母和太太从沈阳只身来到广州。

“记得我到广州分所报到的当天,由于到的时间比较晚,周围没有能够购买基本生活用品的条件,因此我在宿舍的第一天是没有拖鞋、毛巾和牙刷的。”于广平回忆道,广州分所地处偏远,建所之初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周末或晚上加班,没有食堂,就自己买菜做饭。”

有一次为了验证一个模型算法,需要某个工艺参数的大量数据,而这个工艺参数没有在线检测条件。于广平决定采用人工取样化验的办法,每2小时取样一次,每天24小时不间断。“就这样鏖战了一个月的时间,每个人都熬成了熊猫眼,终于完成了任务。”

于广平和同事们以创业者的心态全力以赴。于广平说,经过团队的协作努力,目前他带领团队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获得了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

推动成果“落地生根”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最难的是与实际对接,需要对实验室里的成果进行大量的验证、迭代和修改。”于广平说,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够引领和带动行业与企业发展。

2012年,在地方政府的引荐下,于广平到广东省大型纺织印染企业——广州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调研。经过几个月深入企业调研,于广平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优化方案:将废水处理投加的药剂由液碱换成生石灰。

“别小看这个改变,据估算,仅仅通过药剂配方的优化,就为互太印染每年节省污水处理成本近千万元。”于广平说,“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和互太已经开展了长达六年的合作,合作项目额度累计超过1亿元。”

自2011年进入广州分所工作,于广平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打通了研发-应用-产业化的创新链,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2016年以发明专利使用权为无形资产投资成立产业化公司,促进了成果的转移转化。

于广平长期致力于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其科研成果已在数十家企业获得应用,并出口到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5亿元,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10亿元,推动了纺织印染等传统制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10年的奋斗,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于广平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要带头弘扬劳模精神,把劳模文化和广州分所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