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馨月 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9/5/21 19:41:41
选择字号:
吸引全球近6万人,“全球华语好诗歌”再度来袭
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第四季开赛

 

加入“全球华语好诗歌”,为自己的人生写首诗。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第四季拉开帷幕。据悉,大赛自2014年5月启动后,已成功举办三季,共吸引全球2000余所高校近6万人参与,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三亿。大赛以“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为主题,鼓励当下的青年读诗、品诗、写诗,致力于促进校园原创诗歌创作繁荣,为当代华语诗坛挖掘潜力新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阿根廷“徐志摩”用诗歌记录中国学习生活点滴

《巉岩林立》

梦似的朦胧,百奇兀峰。

在灰尘与烟雾间,

只有黑与白、分不出的形与影耸立在我左右。

在栖息的时间,与沉默的无声。

我悄悄地走着,

北京,冬至清晨六点。

这首颇有韵味的小诗的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阿根廷留学生潘天乐。不同于大多数喜欢中国相声、书法、绘画的外国友人,潘天乐对于中文诗歌情有独钟。2017年9月,潘天乐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选择专业时潘天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觉得,汉语言文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因此他选择来中国读中文系。

潘天乐表示,虽然自己经常在很多文化活动中朗诵自己的诗歌,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诗歌比赛。这次潘天乐在校内看到了第四季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的海报,他觉得机会非常难得,并将参赛视为对外公和父亲的诗歌文化志向的一种继承:“一直以来我都以能来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而感到荣幸,有朝一日我想成为‘阿根廷的徐志摩’,用中文、用诗歌记录下自己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我还想写写中国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等,并把它带回阿根廷本土,让更多阿根廷人能了解、感知中国!”

两次参赛,俄罗斯美女诗人与短诗大赛共同成长

这个五官深邃、棱角分明的俄罗斯女孩名叫巴达列娃·阿娜斯塔西亚,中文名字——唐曦兰。这个名字是她本科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一位教她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取的,意思是大唐晨曦中的一朵兰花。唐曦兰1995年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城市——梁赞,距首都莫斯科200多公里。从小她跟着外公外婆在俄罗斯农村奔萨长大,那里平原广阔,有着大片森林。2013年高中毕业后,唐曦兰对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来到吉林长春学了一年汉语,随后被浙江理工大学中文系录取。三年完成本科毕业要求的她又选择留在浙江理工大学继续学习。目前,她已是浙江理工大学艺术学理论研二学生。

谈到爱上写作诗歌这件事情,唐曦兰表示,在读中文系的时候,经常会学习很多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爱中国、爱中国的文学、更爱写诗,她喜欢在诗歌里思念故乡,在诗歌里诉说梦想。

为了锻炼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唐曦兰经常主动向中国的诗人请教。她说参加诗歌比赛是很好的展示自己和向优秀的诗歌写作者学习的机会,当看到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面向全球所有高校的学生征稿时,她毫不犹豫直接就报名参加了。她说,短诗大赛为像她这样热爱中国诗歌的外国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展示平台。早在2017年唐曦兰就已经参加了第三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这次是她第二次报名参赛。“无论我的作品最后有没有获奖,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读到那么多出色的作品。期待我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

海外中国学子寻根之旅:华语诗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王旌阳是一名康奈尔大学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今年即将毕业,并且计划毕业后去斯坦福读博士后。王旌阳从小对汉字很感兴趣,经常翻阅古汉语字典,到了初中阶段就开始写诗。他说:“因为专业的缘故,我身边的诗歌爱好者不多。参加华语短诗大赛后,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同龄人愿意写诗、读诗。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和国内的优秀诗人们交流切磋。”本科就已经出国的他,在海外生活已近10年,王旌阳表示,写中文诗对他来说是一种身份认同。他也曾参加第三届短诗大赛投稿,他说,“短诗大赛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关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中文诗歌推广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卢修远目前在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传播与媒体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受父母影响,她从很小就开始读诗歌。她是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微博上了解到短诗大赛,也看过前几届的获奖诗歌。“之前的几届比赛有很多很棒的作品,有一些是我没有读过的类型,给了我很多启发。” 卢修远表示,也许整个文学创作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诗歌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短诗大赛可以让更多同龄人投入到诗歌写作中来,也许很多人的创作还不够成熟,但大赛引领的创作风潮可以让新一代写作者关注诗歌、理解诗歌、着手创作诗歌,这对当代诗歌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王皓是一名在南澳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本季短诗大赛是他第一次“试水”,没想到就入围了。“这可能是一种缘分吧,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往往会激发我的表达欲,虽然我也尝试着写,但是几乎没有参加过诗歌比赛。这个比赛给我提供了一个表达和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喜爱的契机”。王皓表示,虽然入围只是比赛进程中的一小步,但却是他个人追求爱好的一大步。他说:“写诗就像不停地向宇宙发送信号,入围比赛就像有个微弱的信号穿过大气层给了一个回应,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声光影“华语诗歌盛宴”多角度呈现诗词之美

本届华语短诗大赛首次对主题进行了细致划分,包含“旅、家、国、爱、景、情、思”七大主题,让短诗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立体。从目前的投稿覆盖面来看,“情”与“思”主题的投稿占比超过50%,这批在现代传媒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用更宽广的眼界和思路,他们一边书写记录,一边感悟思考,通过网络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更丰富的连接,拓展出更广袤的表达空间和及物指向。

大赛依托多种媒介形式帮助大众赏析诗歌作品。除了每天通过微博@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和微信“全球华语短诗大赛”上进行“文学类作品入围直播模式”更新外,新增入围评委点评环节,并借助大学生原创插画、音频、文字来呈现诗歌文化之美,拉近诗歌与读者的距离,给作者、评委、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给予诗歌更深刻的解读。在赛事平台中,既可以欣赏到新鲜出炉的每期新作,也能从评委的鉴赏点评中一起感受校园“诗意”,还能听到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并看到精心绘制的插图,立体化见证这个时代里跳动着的“诗心”,了解当代学子如何用笔触书写对个人和社会的认识与思考,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

大赛在前三季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互联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紧抓媒介新风尚,建立起了较为成熟完整的跨平台媒介矩阵,新增音像“赏”诗环节。大赛组委会表示,已在新浪微博、腾讯微视和喜马拉雅开设了赛事专题文字、视频、音频展示平台,希望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诗歌盛宴,除了让诗歌创作者拥有一个更立体的展示舞台,也给爱诗的人们更多元化的展现自我的方式,构建读诗、品诗、写诗、赛诗的完整生态,让青年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赋予诗歌文化以全新的魅力。

线下诗歌论坛为诗歌与读者搭建起交流的桥梁

据悉,本季大赛征稿一个多月以来,已收到超过1.3万封投稿,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广泛参与。

大赛还将首次举办诗歌节、短诗论坛等文学交流活动,邀请文化界大咖读诗、聊诗,邀请获奖选手与评委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欢迎所有爱诗、写诗的读者一起共赏诗歌的魅力。

赛事承办方、上海交通大学博闻研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负责人廖文静表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在我们年轻的一代。我们一直以来都想要为写诗、读诗、爱诗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读者和诗歌之家搭建起桥梁,让那些动人而真挚的诗歌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广泛地传诵。我们期待看到,诗歌文化的魅力,会因为校园年轻血液的注入,因为传播媒介的推陈出新,更加饱满鲜活。”

目前,本季大赛还在继续征稿中,征稿时间截至5月31日。征稿期间在大赛官方微博@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 和官方微信“华语短诗大赛”实时同步直播入围作品,并由网友票选出当日最受喜爱的诗歌获得人气奖,全部过程公开、透明。征稿结束后,大赛将进入初评阶段,由来自全国高校的47名诗歌爱好者对所有入围作品进行晋级评分。复评、终评阶段将邀请国内权威诗刊总编、高校资深学者、知名诗人、网络媒体人等专业人士构成,最终产生的获奖作品将由人民日报出报社集结出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