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16 10:14:27
选择字号:
斑鳖去世:保护,别再从“迟到”变成“徒劳”

 

■李晨阳

世界上已知最后一只雌性斑鳖意外去世。又一次,人们眼睁睁地见证一个物种的丧钟敲响。纵览整部斑鳖消亡史,“眼睁睁”三个字,最是触痛人心。

仅仅30多年前,斑鳖还是国内较为常见的物种。上世纪90年代,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集市上购得几只满布黄斑的活鳖,1998年云南红河还有捕获野生斑鳖的报道。但在国内多家动物园,人们一直将这种动物当作另一种本土爬行动物“鼋”,与其他物种养在一起,一再贻误了保护和繁衍的时机。

此次去世的这只仍在产卵阶段的雌鳖,就一直被长沙动物园当作“鼋”饲养,还是安徽黄山学院吕顺清教授从一张照片中认出了它,这才将它作为物种繁衍的最后一丝希望,“嫁”到苏州动物园。只是那场轰轰烈烈的婚礼过后,无论是自然繁殖还是人工受精,都从来没能成功。

“很遗憾,2006年我负责WCS中国项目时候开始启动斑鳖保护工作……十几年的努力,都未能改变这个物种的命运。人类在拯救物种防止灭绝方面,真是太无能为力了。”噩耗传来,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解焱发在朋友圈的这段话,大概是许许多多动物保护者的共同心声。

然而不得不承认,尽管十多年来,人类从未放弃挽救这个物种的努力,但斑鳖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作为一个已然丧失生态功能的物种,听到那声盖棺的闷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是科学家们不够努力,也不仅仅是人工繁育的技术存在缺陷,我们只是行动得太晚了。

由于分类鉴定的长期混乱,斑鳖不仅错过了在动物园得到精心保育和扩群的机会,更错过了198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这一错,就是30年,因为这份《名录》一直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更新。

斑鳖是一种新陈代谢很慢,寿命很长的动物,但有时候,人类亡羊补牢的步伐还要更加缓慢。这一次,神鳖虽寿,却已时不我与。

就在不久前,另一个让我们体验“眼睁睁失去”这种痛苦的物种,是白鳍豚。从1979年科研人员首次调查白鳍豚种群数量,到1992年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批准建立,再到一次次失败的人工繁育和野外搜寻,短短几十年间,“长江女神”再无芳踪。

挽救一个物种,就是和时间赛跑,和每一天不断上演的盗猎、滥捕、污染、破坏赛跑。一旦起步晚了,后续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只是一场徒劳的绝望马拉松。

人类必须正视这一点了:我们不仅要一次次打响物种保护的艰难战役,更要把物种保护的战线前移。在一切变得太晚前,对野生种群存量开展系统的规模调查;对分界模糊、容易混淆的生物及早进行分类鉴定,作为后续保护措施的依据;在考察和科研结果的基础上,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就在这个春天,传来了我国今年将调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名录的消息。保护研究和立法的进度条啊,请你快些走,快些走,让多一些物种,有机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中国科学报》 (2019-04-1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