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2 11:10:19
选择字号:
第十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正式候选人公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三会”和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按照《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2019年继续开展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工作。

根据《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办法》规定,科技精英正式候选人的主要业绩,需在媒体进行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第十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经过专业组初评、评审委员会复评,已经产生20名正式候选人,现予公示。自今日起30天内,单位或个人对正式候选人的主要业绩有异议的,请以实名书面提出。评选办公室在受理异议后1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意见作书面答复。

联系地址:上海市南昌路47号4号楼301室

邮编:200020

联系人:孙畅 陶艺音

联系电话:021-53060618 021-33768161

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办公室

2019年4月2日

 

01丁小强

1965年8月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科主任、上海市肾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在肾脏疾病尤其是疑难危重疾病诊治方面开展一系列临床诊治新技术研究。系统阐明急性肾损伤关键发病机制,建立诊治新技术12项、诊治新理念8项,重症急性肾损伤救治成功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肾脏疾病规范化诊断体系,主持制订12部指南规范。推动肾脏病学转化医学发展,主持16项国产药物和器械上市前临床试验。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主编专著6部,包括英文专著2部。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5年、2016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1)。

 


 

02王卫东

1969年1月生,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期从事地下工程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在软土深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新技术、深大地下空间开发深层地下水控制新技术、超高层建筑深基础设计与沉降控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在上海500kV静安(世博)输变电工程、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全国20多个地区300余项工程中应用。撰写专著2部,编写著作12部,编制规范标准21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210余篇。2013年、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03王华平

1965年7月生,东华大学研究员。长期工作在纤维材料科学和工程创新的第一线,开发国际先进的高亲水高导湿聚酯纤维,彻底改变化学纤维的舒适性与手感,实现“秒干”效应,成功进入奥运会与世界杯。开发的高品质超细旦纤维,直径小于7微米,支撑企业成为全球超细旦纤维生产专家。集成开发高效柔性化加工技术,推广应用年产值超过千亿元;创新构建的物理化学法再生聚酯中国方案,年回收废旧聚酯瓶片及纺织品100万吨,助力城市固废处理。2015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04朱为宏

1970年5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主要从事精细化工(功能染料)领域研究。系统探索染料在精细化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强化原理:创新引入额外受体,提出敏化染料D-A-π-A新模型;基于强受体的烯桥芳香离域度调控,构建光致变色染料新体系;基于强受体发展喹啉腈染料新母体,建立高稳定性荧光染料普适性制备方法。已发表SCI论文240篇,被引近1.2万次。授权发明专利20项。201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6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18年入选化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05吴明红

1968年3月生,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环境治理核心材料研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工业高盐有机废水治理及资源化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围绕复杂有机污染物结构与材料界面相互作用机制,研发了系列高选择性、高吸附性及催化活性的碳基复合材料;创建VOCs控制新技术,实现了工业源和微环境有机污染物的高效治理;在高盐有机废水零排放与资源化领域,取得关键新技术与工程应用的突破。2012年获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5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

 


 

06吴皓

1964年6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聚焦听神经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策略研究,构建国家儿童听力障碍早期诊断干预康复体系,揭示耳聋发病机制等研究。牵头制定了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和《婴幼儿听力障碍诊断及干预指南》,建成了迄今为止国际上筛查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体系。领衔构建国家儿童听力障碍早期诊断干预康复体系,使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率从2002年的不到1%提高至2017年的78%左右。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07张卫东

1966年5月生,海军军医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在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创新药物发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利用自主发现的7600余个中药有效成分,首次鉴定了20余个活性成分的分子靶标。首次提出系统生物学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中药方剂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包括麝香保心丸在内的多个中药方剂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了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等发表SCI论文480余篇,他引4700多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8项、新药证书2项。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08李劲松

1971年10月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期致力于探讨卵子重建细胞全能性的机制,围绕细胞全能性建立的新方法、分子机制及应用开展研究。率领团队建立了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证明其能代替精子使卵子受精产生健康小鼠;利用该技术实现小鼠个体水平的遗传筛选,发起并推动基因组标签计划。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和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表论文80余篇,他引3000余次。201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09谷大武

1970年10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长期从事密码学与计算机安全研究,提出了对称密码的统计和故障分析方法,刷新了一系列典型密码的强度估计;建立了组合逻辑模型,设计了新型差分功耗方法,研发的芯片攻击检测工具用于20类主流芯片的测试;研发了动态模拟执行和自动化密码算法识别等技术,为900多款支付应用和40多款智能设备提供防护。承担重大专项、“973”“863”、重点研发、自然基金重点等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发明专利28项。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5年、201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国家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奖。

 


 

10陈占胜

1970年8月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卫星总设计师、研究员。长期从事卫星总体技术研究和工程研制,作为实践十二号、实践十六号、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浦江一号等多颗卫星总设计师,在卫星系统工程、制导导航与控制、电磁兼容设计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实现了空间目标自主跟踪测量、新体制空间电磁环境探测、新型高精度天基环境探测、无线电信号与光学遥感的自主协同探测等多项技术创新。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2),201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11周培

1964年10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从事都市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研究。首次提出都市农业功能、空间、结构、模式四维解释,填补理论空白;研究建立土壤中硝酸盐同化机制,首次获批专用于设施生境盐渍化土壤修复的菌剂(NCT2)国家产品登记证;创建废弃物养分“自循环”“互循环”“它循环”利用技术和可移动秸秆收集发酵一体化装备;建立了全国都市农业生态可持续绿色指标体系。成果应用在107个家庭农场、28 个都市农区,带动全国36个城市都市农业发展。担任原农业部科技委委员、国家行业计划专项首席专家,发表论文180篇,授权发明专利27项。201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12周磊

1972年7月生,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副系主任、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工作在超构材料等领域,发现梯度超表面可支持“拓展的Snell定律”,并可实现传播波和表面波的完美转换;发现超表面高效调控电磁波波前、偏振、透射的新机理。在Nature Mater.、PRX、PR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其中13篇ESI高被引论文),被引67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720余次。相关科研成果已在国防、信息等领域取得实际应用,近年来授权发明专利12项。2012年获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2015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16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9年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13 侯立军

1968年3月生,上海长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专家。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攻方向为颅脑创伤和内镜颅底外科。特别在颅底创伤救治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形成13项颅脑创伤关键救治技术,是颅底创伤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创立了颅脑爆炸伤和水下冲击伤救治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了舰船外科救治体系。在JAMA、Journal of Neurosurgery、Injury、Trauma、Stroke等发表SCI与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14胡丽丽

1963年4月生,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稀土掺杂玻璃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及新型激光玻璃和激光光纤品种开发及制备工艺技术研发。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生产关键技术,研制的1000余片大尺寸N31激光钕玻璃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神光系列和上海SULF等高功率激光装置。攻克了掺镱高功率激光光纤的关键制备技术,实现了多款掺镱高功率激光光纤的市场应用。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功率激光光纤产品的垄断,打造了国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中国心脏”。2016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排名第1)、201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1)。


 

15夏永姚

1965年8月生,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及相关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深入研究了“离子嵌入脱嵌反应”和“离子吸脱附反应”在不同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中作用机制,揭示了水系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机理,发明了新型水系锂离子电池和采用电池电极材料作为中介电极的分步—无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了锂离子电池锰酸锂、碳包覆钛酸锂电极材料和电化学电容器新型碳材料,部分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发表SCI论文300篇,他引18700次,授权发明专利16项。201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8年、2019年获电化学会(ECS)和国际电池材料协会(IBA)电池技术奖。

 


 

16游书力

1975年4月生,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研究,首次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CADA)”概念,为手性合成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还实现了不对称碳氢键官能团化构筑平面和轴手性的高效方法。发展的10余个手性配体实现了商品化,被国际同行广泛应用。发表论文240余篇,他引12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440余次。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5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默克奖,201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201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18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17程黎明

1968年2月生,上海市同济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致力于研究脊柱脊髓损伤结构重建与功能重塑的医学难题:提出成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激活以修复脊髓损伤理论,创建脊髓损伤“外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新模式;揭示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动态受压力学生物学机制,建立颈椎过伸伤前路减压联合稳定性重建的规范;发明胸腰椎经椎弓根力核复位技术,并开展胸腰椎伤椎微创精确重建系列新方案。主持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项。在Cell、Nature Medicine、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3部。201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7年获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

 


 

18董健

1965年5月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从事骨科30年,在腰突症、颈椎病和脊柱肿瘤方面有深入研究,在脊柱常见疾病的防治科普医学传播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从国家级电视台、中央级报纸、门户网站、纪录片、短视频到地铁公交车收视终端等形成全媒体模式,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浏览量3000余万次。主持28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发表论文185篇,SCI收录92篇,被引1600余次。主编和策划科普书及视频6部。201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6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17年获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第十二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获得者。

 


 

19谢少荣

1972年2月生,上海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带领团队自主研制9个系列“精海”无人艇,装备于海巡船、海监船、海调船和雪龙号,成功完成南海巡航、东海勘测、南极科考、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桑吉号”撞船事故现场应急探测等任务,应用于长江口水下考古等;攻克了极区恶劣多变环境下机器人行走装置设计、多模式柔顺运动控制、可再生能源高效直驱等难点,研制系列极地科考运载机器人,成功完成南极内陆环境参数探测等任务。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20雷群英

1971年3月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围绕“肿瘤细胞代谢感受的调控机制及其病理效应”展开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发现代谢酶感受营养等多种信号发生乙酰化等修饰调控肿瘤代谢,还发现代谢物在肿瘤中可充当信号分子,为肿瘤代谢的修正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潜在靶点。在Cancer Cell、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Ce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他引8500余次。文章获选为Featured Article或封面文章,得到Nature、Nat Rev Cancer、Cancer Discov等专题评述。2013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5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排名第1),201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

《中国科学报》 (2019-04-02 第4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