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15 8:56:16
选择字号:
包信和:让科技伦理贯穿科技发展全过程

 

■本报记者 秦志伟

履职7年,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已提交了3份关于科技伦理的议案。通过相关部门的回复,他明显感觉到国家正逐步重视科技伦理建设。2017年提交第一份议案后,有关部门的回复很常规,当时也未引起高度关注,但这种情况在2018年发生了很大改变。“有关部门开始真正重视科技伦理问题了,他们多次联系我并讨论相关内容。”

“既然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来了,科技伦理问题未来肯定会受到更高的重视,对它的研究发展肯定更快。”包信和很有信心,但他还是希望科技伦理的研究再深入系统一些。于是,今年两会期间,他又提交了一份相关议案。

“大家都知道撒谎是不道德的,但幼小的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撒谎?有时,我们不得不说些善意的谎言,那么这算不算撒谎,什么情况下我们能说?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道德层面上升到伦理层面。”面对《中国科学报》抛出的科研伦理问题,包信和形象地举了个例子,以说明科技伦理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的差别。

包信和强调,科技发展需要伦理,这样才能使科技更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造福人类。但不应把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混为一谈。因为科研诚信问题属于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有明确的规范和行业准则,而科技伦理涉及科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价值冲突。“为什么不能做、应该怎么做,这些需要在伦理的层面进行反思。”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科技的不确定性及其隐藏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以纳米技术为例,包信和介绍,当纳米粒子小到一定程度时,便有可能进入人体,与体内细胞发生反应,有些甚至影响到人体安全和健康。那么纳米技术还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这需要科学家和伦理学家一起讨论和研究。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强调要加强科研伦理建设。“科技伦理和科研伦理本质上是一回事,前者的范围更广一些,更加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包信和告诉《中国科学报》。

为此,他建议,应该从国家层面设立权威的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制定一系列原则、规范,在重大科研项目决策上发挥科技伦理的指导作用。如果再发生类似“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专业委员会便可以正确疏导,避免社会恐慌。

更关键的是,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应该相互学习、互相配合。未来,包信和希望科学家和伦理学家一起应对科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让科技伦理贯穿于科技发展的全过程”。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