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8 22:08:47
选择字号:
陈学庚:从中专生到院士 “英雄”不问出处

 

陈学庚与研发的农业机械
 
陈学庚与研发的农业机械(陈学庚团队供图)
 
他是江苏人,却扎根边疆工作六十载;他只有中专学历,却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辈子只干了农业机械研究一件事,却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
 
他就是陈学庚,自称“土八路”,习近平总书记却对他说“英雄不问出处,一切人才都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推动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
 
20 世纪 60 年代,江苏一大批人来到新疆,支援新疆建设,陈学庚的父母就在其中。初中毕业后,陈学庚高分考入了新疆兵团奎屯农校,选择了分数线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从此,陈学庚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20 世纪 80 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一到每年5月定苗和9月采收时节,新疆兵团就“机关关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还有60万内地采棉大军进疆,全民投身棉花生产。即便如此,1982 年新疆棉花面积仅占全国的 4.9%,总产量占全国的 4%,兵团平均亩单产也仅有 38.6 公斤。
 
针对地膜植棉农艺要求,兵团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机具联合作业新理念,构建了以“种床整理、机械铺膜、膜上打孔穴播、种孔覆土”为主要内容的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体系。
 
陈学庚当时负责农七师 130团的地膜机研制小组,不到 2 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 2BMS 系列机具研究,班次作业效率相当于300 个人工。在此之后,陈学庚团队继续加大力度改进铺膜播种新机具,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农艺要求,不间断地研制推广多种新机具,形成了系列新产品,完成了从成果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换全过程。
 
地膜植棉机械化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第一次提升,该项成果也获得 199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兵团提出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新技术。为满足机采棉种植密度不降低的新要求,陈学庚率领团队提出了行距超窄配置新思路,研发成功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
 
陈学庚说:“精密播种机研究成功,科研团队紧接着狠抓成果的推广,当时‘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包括相当多的团长们都认为单粒精播风险太大。”
 
面对困难,陈学庚没有退缩。2004年春播,科研团队在农一师推广棉花精量播种机,他们早晨起早从石河子出发去阿克苏,1200公里路程当天晚上就赶到,期间行车时间超过15小时。
 
“当时调整机具都是团队科研人员自己干,一个春播下来,现场讲课、现场演示会、出苗现场观摩会就进行了20多场,用事实改变了传统理念。重视科研、重视成果推广,是搞好科研工作的硬道理。”陈学庚说。
 
2014年,新疆棉花亩单产已提升为 155.7 公斤,新疆以占全国 42.3% 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59.5% 棉花总产量,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播种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促成新疆棉花产业的二次提升,彻底改变了新疆棉花生产落后的局面。
 
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
 
地膜铺盖栽培技术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新疆兵团棉花单产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残膜污染对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学庚针对新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做好残膜回收研究,另一个就是加大力度研究提高机采棉花品质。
 
2014 年,陈学庚带领团队深入“农田残膜治理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在PE地膜机械化回收板块,已取得突破坏性进展。
 
“农田残膜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项技术能完成的。我们做的是PE地膜的回收,其实具体工作做起来非常艰难。我们主张使用降解膜,但是降解膜的价格是普通PE地膜的2~3倍,农民不是很容易接受,同时降解膜的增产效果达不到要求,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也会影响降解膜性能,因此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陈学庚说。
 
面对现实困难,陈学庚从2017年开始,提出了农机、农艺、农膜相结合的理念。从农艺栽培措施到地膜质量、到回收残膜新型机具的研发,陈学庚全套同步进行。他把回收的残膜进行二次加工处理,生产出其他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已研制出十多种不同类型的残膜回收新机具,为解决兵团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做出了贡献。
 
培养高层次人才
 
 2018 年,陈学庚又有了一个身份:石河子大学研究员。
 
“为什么我叫自己‘土八路’,是因为我没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只是针对新疆兵团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攻克瓶颈,一点一点往前走。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没能静下心来做理论研究。”陈学庚说。
 
为了“补上”这一课,陈学庚选择到石河子大学。“这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高层次人才聚集,学术氛围浓厚,对于总结、提炼过去的工作,静下心来做理论梳理,有很大的优势。”
 
陈学庚告诉记者,中国是农业机械制造和使用大国,却不是农业机械制造的强国。从2004年通过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中国的发展才进入了“快车道”。
 
也正是为了促进中国农业机械研究的发展,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指导青年教师做科研,成为了当下陈学庚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都是带着人冲锋在农业一线,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今后,除了做理论提升,把这些知识传授出去,对我同样重要。独木不成林,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难以发展的,依靠少数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组建一支强大的团队,大家拧成一股绳往前冲,才能取得成功。”陈学庚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