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一二·九”运动 铸中国心强师大魂 |
华东师大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大师剧《孟宪承》首演 |
|

12月6日,“一二·九”运动84周年纪念日前夕,由华东师范大学学子历时8个月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大师剧《孟宪承》在紫竹基础教育园区音乐厅成功首演。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昌利,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专业院系、兄弟书院负责人及孟宪承书院师生等四百余人相聚一堂,一同回顾师大历史,感悟大师人生,铸中国心、强师大魂。
一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话剧
作为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项目,校园大师剧《孟宪承》由孟宪承书院牵头、联合教育学部和校团委共同申报并实施,各方通力合作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理念,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文化建设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实现文化育人,共同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由孟宪承书院专门成立学生话剧队,招募对话剧和表演有兴趣或特长的在校学生,并邀请学校五星级社团扬之水中文话剧社进行技术支持,从剧本创作、团队组建、演员招募到话剧排练等,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了一部原创话剧,从学生视角展示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在思想、学术、人生上的大师风范以及以教育救国、以教育建国的理想抱负。
该剧导演、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胡文媛表示,“在排练及演出的整个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孟宪承先生对教育事业执着的奉献精神,能够亲近孟宪承先生的人生故事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相遇,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这是非常难忘而且有收获的体验。”该剧导演助理、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瀛远也认为,“排演大师剧与我以往制作校园话剧作品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对老校长孟宪承先生的韧性、执着的尊重,更是我们每一个师大人对于教育品质和教育精神的回溯与追求。”该剧执行制片、孟宪承书院团委书记及话剧队指导老师成一川表示,校史具有传承和教育当代青年深刻理解“前人的长征”与“未来的担当”的重要作用,而通过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史原创话剧,能够厚植学生的爱国荣校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这也是共青团的使命与责任。
一次深入人心的校史文化教育
孟宪承先生曾言:“国民教学之不可寄托于外人也,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他在时局动荡之际,不顾前途、全力支持爱国运动,推动国文教育和民众教育实验,遭威逼利诱,但不为所动,不辞辛苦创建华东师范大学,选址大夏大学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持续稳定发展准备了五十年的发展空间。校园大师剧《孟宪承》将孟宪承老校长的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教育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使现场师生深受感动。
大师剧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夏建国表示,“当剧中孟宪承校长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时,台上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内心的触动是最难忘、最珍贵的,我想这也是对新时代学生最好、最有效的校史文化教育。”
1951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理想。”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如是说;而“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更是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秉承的大学理想,为一代代师大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力量。作为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认为,现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把教育看作国家的命脉,没有一个不尽力从事师范的培养;高师应当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角度向综合大学看齐。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引下,50年代后期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以科研带动教学,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师、学生的科研能力,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开创了中国师范教育的新局面。
一个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教育家寻访计划”
在大师剧《孟宪承》首演前,全体师生齐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揭开了孟宪承书院2019年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团日活动的序幕,并正式启动“大师与师道——教育家寻访计划”;校党委副书记杨昌利为教育家寻访团授旗。
首期“教育家寻访计划”聚焦孟宪承、马相伯、叶圣陶三位教育家的人物故事、教育成果以及影响力,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课程,带领孟宪承书院的未来教师们了解大师、体悟师道。
“我想通过寻访计划,再问自己一遍:我填报师范专业的初心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屠湣德在发言中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令心向往之,去追溯、发现孟宪承、马相伯、叶圣陶这样的名字之所以光辉的由来,接近大师们的初心,能让我用更开阔的眼光看待教育,看待我立志奋斗追求的这份使命,我的教师梦想也将变得更为坚实与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