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韩洪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1 16:48:58
选择字号:
育人之根深植科创沃土
——访山东科技大学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

 

在山东科技大学,有这样一个党支部,它由一群充满激情与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组成,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的沃土;它以思想为引领,让青年学子在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提升主观能动性,开启学生成长“动力源”;它开展创新性党建工作,以“党建”+“创新”工作模式激发支部活力,发挥着星火燎原般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高大上的“深水管道沟槽式连接器安装机器人”“两栖浒苔打捞防控无人船”,到接地气的“智能送餐机器人”“海洋能发电装备”,这些好创意均出自这个学生党支部。

这个将支部“满满活力”化为学生成长“足足动力”的党支部,就是山东科技大学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

带着“初心”去“创新”

承担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20余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凭借这张漂亮的成绩单,2015年,山东科技大学一支完全由大学生组成的创新团队摘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产品总是在创新,唯有初心不变。”在团队里,第一任队长孙朝阳的这句话一直传递着。加入这个团队,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创新”梦,这个梦想与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美好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一次去海水浴场,因为暴发浒苔,被关在了沙滩外……”谈起要设计“打浒”船的初衷,团队成员王宇说道。带着“保护海洋”的初心,王宇的构想是设计一艘可以在沙滩、近海进行打捞作业的水陆两栖无人船。

为了实现这个设想,王宇和团队成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设计出了第一代“打浒”船。“经过几次下水试验,效果非常好,我们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队员李佳奕说。

无独有偶。“我们同学在宿舍阳台上研制出了机器人,太厉害了!” 一把螺丝刀,一把尖嘴钳,一把“淘”来的电线……团队成员陈天祥和几名同学在宿舍阳台上,设计制作出一款清洁机器人。陈天祥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总共花费一千元左右,这笔费用是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

怀着一颗追梦的心,该校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活跃在创新创业中。 “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步步脚踏实地干出来的。”陈天祥说,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进行创新,这是团队的初心和最高追求。

“支部”为科创注入“活水”

在这个团队背后,有一个坚强的“主心骨”——山东科技大学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

这是一支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勇当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领头羊的党员队伍。在党支部带领下,团队先后获国家级奖励150余项,省部级奖励300多项,涌现出了一批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的优秀党员。

该校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苏超告诉记者:“通过‘支部搭台,党员唱戏’,支部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支部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助推器’。”

“支部”为学生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团队成员来自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各个专业,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了支部,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把思想、力量凝聚到一起,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团队党支部书记张玉环介绍。有了这个“聚力器”,几年来,支部党员共同完成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2项(发明专利4项)。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支部党员的“榜样”引领愈发凸显,成为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策源地。“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把创新当作一种学习方式、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时尚追求。”支部党员吴晨如是说。

该支部建立了科技创新结对帮扶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组织开展科技交流活动,以讲座形式为同学们普及科研技能;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党小组,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对一”帮扶;组建12支创新团队,开展项目讨论和技术指导,引导同学参与科技创新竞赛……钢壁攀附壁面作业机器人、智能送餐机器人、矿山开采机器人等项目层出不穷。

“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有效实现‘支部与团队共生,党建与科创并进’,支部成绩的取得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结出的又一硕果。”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克周说。

创新与育人同频共振

“如何用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是支部党员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要在创新之中谨记初心使命,这样才能把创新坚持到底……”在团队党支部与新生“面对面”时,张玉环如是说。近年来,团队承办了“液压原理创新设计大赛”“寻迹灭火智能机器人大赛”等特色学生科创活动,运用学生创新作品展示室,进行创新教育,让更多的同学走近科技创新。

几年来,团队成员连续两届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先后涌现出了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生董国正、中科院博士生孙朝阳和胡明伟等“榜样”,团队与多个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合作上千万的项目,团队成员创办了北京斯迈德自动门有限公司、青岛海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科创与育人同频共振已见成效,科技创新显然成了一条“育人”的“绿色通道”。

“要把学生科技创新与育时代新人结合起来。让今天听故事的人,成为明天故事的主角。”该校党委副书记尹华说。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