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16 16:28:04
选择字号:
让我们一起聆听世界
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实现耳聋早诊早治早康复

 

1.jpg

采取新生儿足跟血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数据显示,听力障碍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054万,其中0-6岁儿童超过80万人,且每年新增3万聋儿。

在治疗方面,除昂贵的人工耳蜗植入外,重度耳聋尚无法治疗。因此,早期诊聋防聋至关重要。

为此,自2012年起,由北京市政府牵头,北京市6家顶尖医院和132家妇幼保健机构共同参与,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千万级人口超大城市的160余万例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免费对在北京市出生的新生儿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新生儿筛查覆盖度超98%。该项前瞻性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出版社旗下国际遗传学领域权威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基因筛查“有感而发”

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检测,在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该听力筛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但是,一些患有迟发性、进行性耳聋或对耳毒性药物异常敏感的新生儿会通过听力筛查而漏诊,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解放军总医院)通过耳聋基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人群中,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耳聋患者比例较高。于是,文章第一作者、解放军总医院耳科主任医师戴朴提出新策略,能否通过耳聋基因筛查,早期发现遗传性耳聋。 “如果联合听力和基因筛查方法,就可以弥补传统听力筛查的缺陷,提高新生儿耳聋诊断率。”戴朴告诉《中国科学报》。

于是,在全国遗传性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和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出全球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可覆盖先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相关的9个耳聋基因位点。该技术同时也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该芯片第一完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这9个耳聋基因位点涵盖了近60%的遗传性耳聋,可实现准确、快速检测。

新生儿出生后,需要采取足跟血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程京介绍,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只需取足跟血中极小的“血点”,即可进行芯片检测,“不会给新生儿和父母造成任何额外的损伤或负担”。

“补漏洞、抓隐形”

北京市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项目在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带领下,连续6年系统地在北京实行普遍性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以下简称联合筛查)。同时,研究人员还对其中2013年4月-2014年3月受检的180,469例新生儿进行了长达5年的系统性随访及数据分析。

通过联合筛查,这一年出生的180,469例新生儿中,共确诊226例听力障碍患儿,40例新生儿患有遗传性耳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患有遗传性耳聋的新生儿中,有1/4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而被基因筛查成功诊断,其中绝大部分新生儿在随后1年内发展为耳聋。

“换句话说,传统听力筛查有1/4的‘漏洞’,而基因筛查能把这1/4的‘漏洞’‘补’回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程京说。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故事:有的孩子出生时听力正常,但因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之后便再也听不见了。其实,这也是一种遗传性耳聋——药物性耳聋。”戴朴表示,药物性耳聋是线粒体遗传疾病。

据临床数据统计,我国人口中有2.5‰的人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线粒体突变。该线粒体突变携带者出生时听力正常,能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非常“隐蔽”。

但是,这类突变携带者是药物敏感个体,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异常敏感,可能因使用该类药物导致耳聋,“一针”即可致聋。因此,这些新生儿及其母系家族成员是重要的药物性耳聋预警对象。

2013年至2014年间,联合筛查共检测出409例线粒体突变携带者,其中405人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漏检率达99%。

“联合筛查能把这些‘隐形’的耳聋预警对象‘抓’出来,并给予新生儿及其母系家族成员详细指导,避免他们因误用药物致聋。”戴朴说。

“样板”工程值得推广

耳聋治疗的最佳时间是1岁以前,可以达到很好的听力和言语康复效果。戴朴介绍,临床调查发现,如果不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通常父母在孩子3岁左右才发现其有听力缺陷。“如果此时再进行干预,听力和言语康复效果欠佳。”

随访结果显示,联合筛查发现的耳聋患儿在1岁前都及时进行了助听器验配,重度到极重度耳聋患儿也植入了人工耳蜗。“虽然耳聋不可‘逆转’,由于及时接受了康复治疗,绝大部分孩子都进入了正常的学校,在学校的表现和正常孩子基本没有差别。”戴朴说。

目前为止,包括欧美、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仍未实现如此大规模、全覆盖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本论文共同作者之一、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Cynthia Casson Morton对此联合筛查工作表示“非常羡慕”。她认为该研究项目是很好的“样板”,非常系统地、全面地展示了耳聋基因筛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其他国家地区可以借鉴,“遗传性耳聋筛查,中国在领头”。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韩德民告诉《中国科学报》,根据研究结果,如果这一联合筛查策略能够在中国普遍实施,预计可发现336万药物敏感性个体,对有效预防药物性聋将发挥重要作用。

韩德民强调,在全国普及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此外,相关检测技术仍有发展潜力和优化空间,可以涵盖更多的耳聋基因突变位点,以成本控制为前提,达到更快、更准的检测效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