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14 22:08:38
选择字号:
“零饥饿”目标面临“隐性”挑战

图片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

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回顾近10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这是首次将饥饿问题与健康饮食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零饥饿”不仅仅是应对饥饿问题,还要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

自2015年起,全球饥饿人口连年增长,打破了此前连续10年减缓的态势。联合国等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全球面临食物不足困境的人数达8.216亿,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挨饿。

饥饿不仅是粮食问题,还受环境、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如何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实现“零饥饿”,《中国科学报》邀请粮食作物研究人员、政策研究专家共商技术、政策、制度融合发力之策。

隐性饥饿更应引起重视

2019年度《全球食物保障及营养问题现状》报告显示,全球饥饿人口数量连续3年增长,已经由2015年的7.85亿人增至2018年的8.22亿人。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告诉《中国科学报》,导致饥饿现象加剧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区域冲突和气候变化是主要推手。目前,多达18个国家、近7400万人深受冲突的影响,而且冲突容易导致饥荒问题。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会影响食物生产和多个自然系统,而不健康的膳食习惯和不可持续的食物系统也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地球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大量的儿童和成人同时面临营养不良的多重负担:营养不足(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隐性饥饿)和肥胖。据统计,1.49亿儿童发育迟缓,身高不足;6.72亿成年人肥胖。人类需要同时解决“吃不饱”和“吃不好”的问题。

自2009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副主任张春义,负责协调组织全国范围内30余家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组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针对中国人群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张春义表示,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复杂,但所有形式的营养不良均呈现一个共同特点,即食物生产不适应营养需求,膳食结构不当。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多样性不足导致的微量营养素缺乏与儿童发育迟缓(身高体重比低)率升高有关,这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儿童认知损伤。

目前,张春义课题组的研究区域由偏远落后地区扩展到城市,研究对象由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扩展到蔬菜。研究人员发现,贫困地区的隐性饥饿问题更严重,但城市也存在隐性饥饿。调查数据显示,隐性饥饿人口数量没有减少。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粮食安全的重点在保障数量,并未把营养纳入粮食生产的指标。“以前来不及关注营养,现在我国的粮食问题逐步向隐性饥饿转移,研究人员应该关注作物营养品质,解决粮食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张春义说。

改造食物系统

樊胜根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全球齐心协力,改造我们的食物系统,推广健康膳食。

近期,《EAT—柳叶刀报告》强调,膳食结构转变包括全球对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食物的消费增加,同时,添加糖和红肉等食物的消费减少。实际执行过程中,还要因地制宜,不同国家的健康和可持续膳食并不相同。

但是,该报告指出的膳食方法对大多数穷人来说是负担不起的。这一膳食方案的成本超过了15.8亿人的家庭人均收入。

樊胜根表示,营养补充剂是解决隐性饥饿的办法之一,但相比之下,通过粮食补充营养更经济。降低营养密集食物的价格应该被列为优先政策。

“对于粮食作物来说,营养品质和产量的矛盾不存在。”张春义说。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春梧也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后,一些地区表现出适宜农作物生存的态势,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耕作期延长。同时,极端气候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事件增多。但从生产技术和土地资源来看,全球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够解决饥饿问题。

作物营养强化是解决之道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作物营养强化,即通过农业技术手段筛选、培育、评价和推广富含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寻求营养失衡和营养不良的解决之道。

张春义课题组从2007年开始就投入到叶酸营养强化的研究中,希望能培育出高叶酸含量的农作物。

他介绍,不同于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人员采用分子标记的办法,从农作物中挑选叶酸含量高的自交系,找到控制叶酸积累水平的基因,并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关联分析锁定导致表型的这些变异,用于农作物改造。

2014年,张春义课题组通过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团队合作,终于育成了高叶酸的鲜食玉米品种。

“培育这样一个新品种通常需要8~10年,但这只是万里长征一小步,从产业链角度看,营养强化的农作物端上餐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张春义说。

的确,技术上可以提高某些营养素的含量,但新品种的育成不等于隐性饥饿的消除,公众并不知道这些营养强化食品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食品。

朱春梧介绍,不同群体缺乏的营养素不同,现阶段应该进行科普,告诉大众营养素缺乏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目前,日本、新加坡等部分发达国家已在食物上标注热量和营养成分表,指导受众科学选择,值得借鉴学习。

“最重要的是鼓励跨部门合作和行动,引入医疗机构,进行健康科普,保障居民体检的效率和质量,形成居民健康数据库,为制定全民健康饮食方案提供一手资料。”朱春梧说。

此外,樊胜根认为,应该鼓励先进作物育种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全球性流动。他举例,中国在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儿童发育迟缓率从2000年的18%降至2013年的8%。

“中国的科研可以在方法和数据上更加全球化,并且增加与非洲、拉美和南亚国家的科研合作机会。同时,研究工作也应以减少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为愿景。”樊胜根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