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 艾庆龙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10/14 9:45:19
选择字号:
中国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 渐成区域合作“新桥梁”

 

招收海外留学生、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设置国际化本土课程等都成为当前中国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教育也日渐成为区域间加强文化、经贸、科技合作的“新桥梁”。

12日至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甘肃兰州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所高校专家学者1400余人参会,聚焦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合作等议题。

意大利米兰大学当代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贝蒂娜·玛塔·罗莎·莫特图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受益者之一,2000年她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作为留学生在中国北京学习汉语2年。

“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长期投资的举措,尤其是对留学生的奖学金政策,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她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说,教育是实现区域间文化、经济、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基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经验值得海外高校借鉴学习。

如今,由高校组建而成的专业智库、国际化高校联盟更成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纽带。

“高等教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平台支撑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作报告说,一所大学的发展和影响力,要被社会、国家、学界所关注,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同步、同向、同心、同行。

罗俊说,目前,粤港澳三地已成立高校联盟,共有30多所院校加入,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发挥独特作用;接下来,高校联盟还将共同解决科研难题,侧重人才培养、流动融合,围绕“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建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

无独有偶,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云南大学和南亚、东南亚等区域的高校交流已扩展至科学、文化、旅游、卫生、考古等多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冯勇认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进行国际教育交流的同时,还可结合双方高校的研究优势,开展南亚、东南亚国家国情、国际关系、产业合作、跨国贸易、金融投资等研究,打造综合研究实体平台,推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建设,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促进双方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之间的互信合作都离不开教育这座基石,离不开深化教育国际合作这个途径。

杜玉波说,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还要“深参与”,要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制,建设具有本国特色和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治理模式、评价体系等,在教育合作中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际话语权,谋求各国教育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