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30 8:56:18
选择字号:
“禁说中文”事件背后的误解与启示

 

■郭英剑

杜克大学的“禁说中文”事件,既有值得认真追究、不能轻易放过的地方,也有需要警惕不被放大的误解所误导之处,更有抓住关键所在寻求制度改变之必要。语言,永远不是单纯的词句与话语问题,各种价值观深藏其中。不揭开词语表面看似风平浪静的面纱,很难认清语言背后深不可测的力量与风险。

当下中美贸易冲突正酣,这次事件既体现在两国政治经济的交往之上,又体现在两国文化的冲突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下,像这类语言冲突所引发的事件,今后还会有,甚至会层出不穷。

“禁说中文”风波乍起

1月25日下午1:49分,杜克大学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系研究生项目主管、助理教授梅根·尼利(Megan Neely)给在读的研究生发送了一封邮件,称今天有两位教授分别到自己的办公室反映情况:有两位研究生说话声音非常大(尼利在这里强调指出,他们所用的词语是VERY LOUDLY,全部是表示强调的大写字母),并且要求提供两位在学生公共/学习区域大声用中文交谈的研究生的照片。

其索要照片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在学生未来申请硕士研究项目时或者申请实习时对此有所了解——这是个颇具含蓄意味的英文句子,暗含的意思是,未来既不愿与这些学生合作,也不会向用人单位推荐这些学生。当然,任何人大概都能听得懂这带有“威胁”意味的弦外之音。紧接着,尼利着重强调了两位教师所反映的失望与不满情绪:他们对这些学生没有把握好提升英文水平的机会而深感失望,同时认为在公共区域操持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语言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为此,尼利向国际学生(当然主要是中国留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首先,一定要意识到,在系里使用中文而不是使用英文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其次,她不知道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来到美国学习非母语有多么困难,但她充分尊重大家的所作所为;话虽如此,她还是鼓励大家,只要是在系里或校内其他所有专业场所(professional setting)的时候,一定要说英文。最后,她把这封邮件抄送给了正处于应聘时期的二年级研究生,同时表示,如果想要讨论这个话题,可以随时到自己的办公室来,她很乐意跟大家作进一步的讨论。

这样一封邮件被贴到了社交媒体上,话题迅速引爆中、美两国的网络与媒体。杜克大学也迅速作出反应。

杜克大学道歉,尼利辞职

虽然第二天是周六,但一组以中国学生为主的国际学生群体向杜克大学发起了一封请愿信,要求调查尼利邮件背后的动机,包括其他教授的行为。他们认为,尼利教授的邮件显示了其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太缺乏了解与理解,现状令人震惊。请愿信说,他们要与杜克大学所存在的常态化的仇外现象与歧视中国留学生的现状作斗争。

事件一经发酵,尼利迅速道歉,并提出辞去杜克大学医学院生物统计系硕士项目主管一职。也是在周六,杜克大学医学院院长玛丽·克劳特曼给全体硕士生发来一封邮件。

克劳特曼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三个观点。第一,为尼利所发涉及在系里究竟该使用中文还是英文的邮件表示郑重道歉。她说,自己理解很多人为此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所引发的愤怒,并公开澄清:对于学生彼此使用何种语言进行交谈,绝对没有任何规定或者限制;学生未来的工作机会与是否能够获得推荐也绝不会受到课外使用语言的任何影响;而且,学生的个人隐私会一如既往地得到保护。第二,她向学生保证,无论是杜克大学,还是医学院以及生物统计系,都会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一种文化以及每一种语言的价值。这种多重文化与多种语言所带来的丰富的多样性,才能够巩固和强化杜克大学的学术共同体。第三,她已经向杜克大学的制度平等办公室提出申请,对学院这一生物统计硕士项目作出全面评估,并向学院提出提高来自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建议。同时,她宣布,尼利教授已经自动提出辞去研究生主管一职并即时生效,很快会有人来接替她。

克劳特曼最后表示:“虽然我们致力于欢迎所有的国际学生,并努力使大家能够融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中,但这次事件还是令人伤感地意识到,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特别是在文化意识与文化理解上,要保持深度的警惕与关注。对于此次事件,我们高度关注、严肃对待。”

从风波开始到我写作的时间,不过三天时间。在中国,社交媒体反响强烈。在美国,包括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在内的各大传统媒体以及推特等社交媒体也全都介入报道。至此,“禁说中文”成为中美高校中的一个热点事件。

事件中不容忽视的细节

如果认真查看尼利邮件等一手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细节是不能忽视的。仔细辨别这些细节,有助于人们发现有些媒体包括自媒体的报道与事实实际上有出入,更有助于人们识别有些媒体所得出的“杜克大学教授不准中国学生说中文!公开歧视?”这样的结论有误导之嫌。

在我看来,这一事件本身有两个细节不容忽视。

一是尼利应该是出于好意的提醒,而非提出硬性的规定禁止学生说中文。当然,我不认识尼利,也没有在现场,只是通过她的邮件来分析一下我的观点。首先,在整个邮件中,她作为硕士项目主管,是在坦诚地、实事求是地向大家报告有关教授的情况反映;在这一点上,她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隐瞒事实,而是如实地陈述两位教授的意见。其次,她是在请求学生说英文,而非依据所谓规定或者限制来要求学生不要说中文,更没有禁止学生说中文。特别值得在此指出的是,她在邮件的第二段中表达个人“观点”时,连续使用了三个大写的“PLEASE,PLEASE,PLEASE”,以此强调并请求大家,甚至在我看来,这近乎是在哀求大家,希望大家记住这样做的后果!而且,依我之见,她其实可以不提后果,但作出了提醒。但值得一提的是,事件的后果并不是她的意见,而是两位教授的意见。但对此无论中外媒体都少有提及。

而且,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有人把2018年2月28日,尼利的另外一封邮件的截图也晒了出来,这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测:尼利对学生的警告确实属于善意的提醒。她在一年前的这封邮件起首时写道:“我不喜欢做语言警察,但在过去的几个星期中,我收到了太多的评论,让我觉得我有必要把它们分享给大家。而且,最近的一篇报告就来自于系主任……在报告大家抱怨国际学生不说英文。”之后,她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紧接着,她就又重复了她后来所说的那句话:“虽然这样说,但我还是对于国际学生充满敬意,因为你们到外国的硕士项目来就读,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担当,非常不易。”可以说,尼利的善良和爱心,在这两份邮件中溢于言表。

二是尼利的邮件中讲得很清楚,她在提醒学生们,希望大家在系里或大楼里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场所,要百分之百地讲英文,而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讲英文。对此,有两种较为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不是课堂,那么无论在哪里,讲什么样的语言,都是个人自由,其他人不该干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这样的学术公共场合,院系要求讲英文,对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与交际水平自然有好处,这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在目前各种批评意见中,人们往往把“学术公共场合”这一点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一来,事件就变成了杜克大学禁止中国留学生说中文,这听上去很诡异。

要求在公共学术区域讲英语,我个人以为可能是该院系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未必会是严格的限定。应该说,这样不成文的规定甚至是教授们的要求并非没有合理之处,学生们照此去做,对自己自然也有好处。但如果有过于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并为此要承担严重的后果,显然是矫枉过正,甚至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自然不妥。

语言冲突,焦点究竟何在

这一事件之所以成为中美两国的一个热点,有两个众所周知的大背景。其一是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到美国高校就读的人数激增,已经跃居美国国际学生的首位;其二是当下中美贸易冲突正酣,它既体现在两国政治经济的交往之上,又体现在两国文化的冲突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下,像这类语言冲突所引发的事件,今后还会有,甚至会层出不穷。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这一事件给我们的启发到底在哪里?个人以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不冤枉好人与好意,找到根源最重要。这一事件,虽然缘起于尼利,但事情的根源真的不在她。她只是那个向众人报道了“坏消息”的使者罢了。其实,学生们应该感激她的好意以及她那善意的提醒。现在,她已辞职,但这并不代表着事情已经成为过去。真正需要调查的是那两位教授以及那位系主任,还有众多的教师,是否真的有偏见与歧视。

第二,不忘记规则与使命,提高自身是王道。就留学生而言,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一事件。一方面要认识到这样哪怕是不成文的规定,对于个人来讲其实也是一种促进,也有助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学术公共领域寻求大家共同的语言,这是一种学术职业精神的体现。对于留学生而言,在英文世界中游刃有余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未来才能为国家与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不放弃追问与诉求,争取制度性改变。这一事件中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其实是如何改变教授们所可能有的偏见乃至歧视。语言在此事中只是表象。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教授心中所具有的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及由此产生的歧视。因此,我认为,杜克大学的国际学生应该真正抓住这次机会,提出真正的问题,找到真正的根源,争取让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防止乃至杜绝任何人所可能有的偏见、歧视乃至威胁、仇恨会折射到他人身上。防微杜渐,才是根本所在。

语言,永远都不是单纯的词句与话语问题,各种价值观深藏其中。不揭开词语表面看似风平浪静的面纱,很难认清语言背后深不可测的力量与风险。

《中国科学报》 (2019-01-30 第7版 海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