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海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26 11:43:42
选择字号:
高考时节谈高考

 

■刘海峰

在6月,整个中国教育界甚至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从高考前的总动员到6月7日、8日的高考,从高考评卷到高考分数的查询,从官方禁止公布高考状元到媒体还是照样炒作“高考最高分”,从高考分数线的公布到高考志愿的填报,再到第一批高校的录取……高考是全年一贯的热点话题,6月更是成为焦点话题。

为什么高考会受到举国的关注?因为高考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一项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设计。高考是应届考生寒窗苦读十年后成败在此一举的考试战场,是高中教师辛勤三载后检验教学成效的兴衰记录,是考生家长牵肠挂肚休戚与共的人生关口,是中学校长用心管理拼命竞争的荣辱簿,是地方政府重视教育显示政绩的另类“GDP”。

就像古代科场风云通常都会惊动朝廷一样,高考是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焦点。高考一有风吹草动,就能够在门户网站的首页看到相关新闻。改革,是中国30多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高考改革,则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人们常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高考改革的敏感和重要。关于高考的重要性,以往人们已经有许多比喻,例如说高考是连接中学与大学的桥梁,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枢纽,是牛鼻子等等。但是,2013年1月24日,笔者在教育部北楼九层大会议室出席关于“高考改革总体目标与基本框架”讨论会时,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表了很长的谈话,其中对高考的一个形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中国整个教育体系就像一个人体,有骨骼肌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各种教育制度都有其重要性,不过许多问题只是相当于的人体毛细血管或神经末梢,而高考则有如中国教育体系的中枢神经,异常重要。

这是笔者第一次听到这种比喻。当时主管的部领导和一些相关司局领导,以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改革组的委员都在场,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开到晚上六点半,九层大会议室的玻璃顶棚从阳光灿烂变为满天星斗。为高考改革作顶层设计,虽然只是一次初步的讨论,就花去这么多时间,而近年来为高考改革各方面的问题还开过许多次高层会议,可见高考改革是多么重要。

无论多么好的制度,实行久了都会出现弊病,更何况高考这样本身利弊兼具、影响重大的制度。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沈既济在论人才选举制度时便指出:“物盈则亏,法久终弊。”这八个字很精练地道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规律,到今天还可以广泛地用来分析许多事情,包括高考制度。

再举一例。唐代开成初年(公元836年),唐文宗有次在与宰相郑覃讨论进士科和机构改革时,指着面前的香炉说:“此炉始亦华好,用之既久,乃无光彩。若不加饰,何由复初?”唐文宗用眼前非常具体的器物来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经过一段时间需要改革的道理。唐代是中国实行科举制度的初期,但在多年运行之后,考试选才的利弊已经出现,因而讨论的一些问题与今天关于高考的争论十分类似。考试制度必须与时迁徙、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到了清朝末年,康有为在上《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谈到科举改革时,也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凡法虽美,经久必弊。及其弊已著,时会大非,面不与时消息。改弦更张,则陷溺人才,不周时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也就是说,再好的制度实行久了都会出现问题,如果不与时俱进,改弦更张,就可能达不到创立制度的初衷。

科举是这样,现代的高考制度也是这样。高考具有提升文化教育水准、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阶层和区域流动的功能,同时又有诱导中小学生学生片面应试、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压抑求异思维等局限。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人人都说好,但实行多年之后,在充分发挥公平竞争机制、选拔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受到强烈的质疑,确实需要不断改革。

高考制度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它仍是目前相对最公平的考试。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指出:“高考是教育领域具有政治意义与全局意义的重要工作,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千万学子前途命运,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对中国而言,高考制度不可少。高考不改不行,但急于求成也不行。

由于高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对其改革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慎稳妥,这样,才能使高考为中国教育的水平提升、社会的稳定和谐继续发挥出其强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8-06-26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