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海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24 8:50:25
选择字号:
只问学术 无问西东

 

■刘海峰

2018年春季,是1977级大学生入学40周年的时节,不少77、78级大学生回母校举行了纪念活动。

厦门大学经济系、中文系也先后举行了纪念恢复高考制度暨77、78入学40周年系列活动。厦门大学77、78级同学还在芙蓉湖畔刻石“逐梦”以表纪念,记录同学们在母校求学寻梦、在社会打拼追梦、事业有成圆梦所走过的足迹。

77、78级大学生,或者还应加上79级大学生,他们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高等教育群体——新三级学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相当特殊的一代。

不同年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往往很不相同。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影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影片呈现出四代人的青春和芳华:20世纪20年代以清华四大导师为代表的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抗日战争年代西南联大坚持办学和保家卫国的气节,20世纪60年代因“极左”政治扭曲的人性和大学生支援边疆的热血,新世纪繁荣昌盛年代固守节操的善良。

作为一部对清华大学校庆的献礼之作,延迟播出的影片《无问西东》从民国到现代横跨九十年,采用多线叙事结构,四条故事线同时运行,四段故事交替穿插。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经常需要倒叙、插叙,也有影评专业人士从电影的拍摄手法上看,以为评价不高。

不过,由于该片基本上属于命题作文,预想落足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应该说《无问西东》实现了初衷的,不仅票房很高,而且在民众中扩大了清华大学的声望。片尾王国维、梁启超、朱自清、梁思成、林徽因、闻一多、钱钟书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形象先后出现,让人们认识到,院系调整后,清华这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不仅在科技工程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为国争光,而且曾经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过极度的辉煌。

这部电影确实很不错,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在高校中的师生看了更有感触。但我觉得除了影片中反映的四代大学生以外,还有一代相当特殊的大学生,即新三级学人的命运与作为,也是非常曲折并值得反映的,而且这代大学生的人生充满戏剧性的。

77、78级大学生在动乱年代抛洒青春,参加过恢复高考时激动人心的考试竞争,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成长,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密切相关。如果要举出“文革”以后40年来特色最为鲜明的大学生群体,新三级学人无疑是首选。

现在的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已经不会再有那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学期间多数也不会经历大的风云变幻。他们多数生长在不愁温饱甚至是相当富足的家庭,面对的是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相当部分大学生还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努力追求学术。

大学时代通常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珍贵的学习年华。岁月如歌,逝者如斯。汉代乐府诗《长歌行》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国的江河基本上都是从西往东流的,自古以来人们看到的都是滚滚长江东逝水。青春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人少小勤学的至理名言,也是当今大学生应该牢记的座右铭。

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有人说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无问西东”也是一种青春态度,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干扰和阻碍。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

“无问西东”还有一层意思是做学问没有国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学术,都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当然,作为中国的学生,中国的学问、东方的学问肯定是最根本的,但学问做到一定层次,就要争取学贯中西。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做学问应只问学术,无问西东。

《中国科学报》 (2018-04-24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