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27 9:16:11
选择字号:
老挝“陆联国”路上的苏大力量

徐世清指导桑苗培育。 

■本报记者 王之康

说起苏州,除了古典园林,给人印象最深的怕是要数丝绸了。作为丝绸故乡,苏州拥有众多丝绸企业以及成熟的丝绸产业链,而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则以我国纺织丝绸行业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身份,为其提供着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但近些年来,让众多丝绸企业头疼的是,好的蚕丝原料愈加短缺。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被提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丝绸愈加受到世人关注。“比如某科技公司在老挝进行农业示范推广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就曾多次与他们谈及丝绸产业发展的需求。”苏州大学农业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院副院长徐世清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不过因老挝工业基础薄弱,相较于丝绸织造先进技术,他们更加关注中国的蚕桑现代化技术。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内陆国家,可谓“陆锁国”,是该地区经济最为落后的国家之一。2014年,老挝政府提出建立“陆联国”的战略规划,以图突破发展困境。

当中国丝绸企业头疼的优质蚕丝原料短缺问题遇上老挝对蚕桑技术的迫切需求,涵盖种桑、养蚕、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学科群的苏州大学挺身而出,一场助力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跨国交流与合作便应运而生了。

技术加土地的双赢理想

湄公河流经老挝1900公里,为其23.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冲积来肥沃的土壤,老挝共有100多万公顷耕地,近700万总人口中约有80%从事农业生产,可谓地广人稀。虽然农业产值在老挝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主要地位,但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原因,贫困人口依然占据了多数。

如何脱贫成为摆在老挝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丝绸手工织造则成为他们发展规划中的一个主导产业。由于老挝蚕桑技术落后,手工织造茧丝原料主要依靠进口,老挝的自然禀赋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苏州大学农业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院副院长徐世清2015年带队前往老挝调研时,时任老挝扶贫办负责人本刚·苏万纳帕就对中国的“高效集约化现代养蚕关键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这方面,我们苏州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路建美说,2011年老挝苏州大学的成立,为产业集成技术向老挝转移架起了桥梁。“中国丝绸在整个发展历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想实现传承,却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路建美说,老挝因为经济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不高,土地无污染,且地广人稀,实现双方合作,也可弥补国内缺少优质土地资源的不足,进而为国内丝绸服装企业提供更充足、优质的蚕丝原料。

随后,在双方的不断深入了解与共同推动下,2017年11月29日,老挝科技部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中老绿色丝绸研究中心。今年初,由徐世清、殷为民以及苏州大学教授陆小平、司马杨虎和副教授潘中华、博士陈玉华为主要成员的工作小组再次奔赴老挝,开展《老挝现代蚕桑生产技术与发展模式示范窗口建设》项目选址、产业规划、条件评估等工作,为苏州大学先进的蚕桑技术开始向老挝转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老挝发展现代蚕桑产业符合老挝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殷为民说,桑蚕丝绸产业的技术境外转移符合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蚕桑产业的工业资源可再生、现代蚕桑产业的农业生产对环境友好,对水土与气候生态能起到保护作用,是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

三步走战略的初步实施

在徐世清看来,向老挝输出蚕桑技术“并不只是换个地方栽桑养蚕”,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一个技术集成,是一种新的技术模式的建立,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规划和推进。

对此,殷为民深以为然。

“传统的蚕桑养殖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采桑、喂蚕等各个步骤都需要人力,高密度、手工的方式并不适合老挝的生产,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殷为民说,我国目前已经实现高效集约型工厂化养蚕技术,但这种模式也不适合老挝,因为老挝大量的土地都掌握在农场主手里,大规模工厂化蚕桑养殖和茧丝加工,可能短期内会给农场主带来很好的经济效应,但利润分配得过于集中,并不利于老挝人民脱贫,且可能会带来不可挽救的环境污染。

因此,基于多次考察和多种考虑,今年初,苏州大学与老挝科技部推荐的女双手公司签署了《老挝现代蚕桑生产技术与发展模式示范窗口建设》工作备忘录,并将在随后的三年时间内,集成创新中国优良的蚕桑生产技术,在老挝万象市开展约10公顷的窗口生产示范,建立可复制的生产模式,同时开展桑树育苗、栽培、收获与利用,蚕种孵化、桑蚕饲养、茧丝处理等相关技术示范与培训,为老挝培养一批实用型现代蚕桑技术骨干。

“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老挝的土地资源,弥补劳动力缺乏的不足,使其在蚕丝原料生产方面发挥优势。”徐世清说。

路建美表示,未来在示范窗口的基础上,苏州大学还将进一步建设规模达到一万亩以上的栽桑养蚕示范园区,逐渐实现老挝现代栽桑养蚕新技术的产业化。在帮助老挝人民脱贫致富的同时,解决我国丝绸企业原料不足的困境,做大做强绿色丝绸产业,彰显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影响力。

跨国性交流的现实障碍

目前,路建美也有一些忧心的问题,当前有一些现实障碍很可能会影响该项目的长远发展。

“前期做示范窗口都是我们学校自筹资金,包括专家团队的考察、专用设备的配置等,在前期技术示范阶段尚能维持。”路建美说,此事关乎中国丝绸行业,后期产业聚集、贸易合作等阶段肯定还要下游企业介入和更多资金投入,可能就需要国家、省市层面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了。

另一个更直接的障碍就是跨国性交流的审批问题。

“苏州大学是省属高校,所有老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都要省里批,一般要三个月时间才能办下来,有时突然来个国际会议通知就没法去了。可以说,这是最大的瓶颈了。”徐世清说,部属高校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但省属高校却没有放开,每年都要先报一个计划,假如超出了计划范围,就无法进行国际交流了。“这些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交流的畅通性。”

徐世清表示,对外交流涉及的财务报销也是一个问题,各方面卡得太死,给老师带来很多不便。“我们国际合作很频繁,但就是这些方面的障碍阻碍了交流。”

对此,多次往返老挝进行考察的项目组成员深有感触。

“希望国家或省里能进行一些改革,放开省属高校国际学术交流的一定权限,为国际交流相应地提供一些便利。同时,相关部门在专用农业机械设备、基础设施材料进出海关方面设置绿色通道,为对外技术服务提供一些便捷。”徐世清呼吁道。

《中国科学报》 (2018-03-27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