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3/13 21:16:23
选择字号:
政银担 将金融“活水”引入乡村

 

编者按: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三农”同样需要金融服务。在当前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三农”对金融需求十分强烈。各地在推动金融支农政策落地的同时,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改革经验。

农业部按照紧密贴合农民需求、覆盖区域广、信贷投放量大、风险防控机制合理、易推广能复制可持续等原则,从全国遴选出“政银担”“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金”“政银保”“两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农机融资租赁”“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互联网+农村金融”“农业领域PPP”等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逐一介绍上述模式的经验做法。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叶斌得知安徽省池州市市长雍成瀚要参加两会,特意托他带来了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据悉,这是一篇关于利用农业信贷担保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的文章。

根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超过350万个,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但雍成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指出,目前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能力与相对落后的农村金融供给关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是叶斌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政府、银行和农业担保公司紧密抱团、联合发力才是正路。”叶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就是“政银担”模式,是农业部推荐的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之首。

有规模了,但资金缺口大了

这几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永望食用菌合作社(以下简称永望合作社)理事长鲁中祝明显地感觉到,合作社的发展很快,但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了。

永望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 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鲁中祝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除了固定投资外,还有正常生产性投资。但凭借她个人信用和合作社经营状况,只能从银行贷款50万~100万元,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合作社生产发展的需要。

目前,永望合作社为了拓宽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户增收,正集中财力在凤台县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占地面积达1200亩的食用菌科技产业文化园。“一期已经流转土地248亩。”鲁中祝告诉记者。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阮荣平的调查研究表明,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规模越大,其融资的需求越强烈,而融资难是制约其扩大再生产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

鲁中祝已深刻感受到这一点。由于农业经营存在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土地投资回报期比较长,在缺乏担保和保险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商业银行不愿意参与其中。

即使有银行参与,“他们对抵押物的要求比较高,申请贷款的手续较繁杂,放款周期相对较长。”鲁中祝坦言。

于是,以永望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便面临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因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急切;另一方面,银行设置的门槛较高,不容易贷款。

“在我国向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与农村发展建设投资需求加速增长,金融资金的配置跟不上将会极大阻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研究员程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16年,鲁中祝接触到了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担公司)。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农担公司贷款100万元,“从被确认符合资格到放款,不到一个星期”。鲁中祝对他们这种办事效率高的担保公司比较满意。

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是“政银担”工作的关键环节。据介绍,“政银担”是指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错位把关、联合发力,把信用度高、成长性好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比筛选出来,并提供增信担保,使其可以便捷获得银行贷款。

记者了解到,农担公司是安徽省于2015年12月成立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据叶斌介绍,该公司旨在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建立覆盖安徽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财政和金融各有各的逻辑

深耕在农业信贷担保领域的叶斌发现,那些成长性好但缺少抵押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发展主体和改革主体,“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关键是把它们搞活”。叶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实际上,国家也出台多项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为什么农村金融供给依然严重不足?

记者了解到,现有研究已经证明财政及金融支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正向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但如何提高两者协同支农的效果却仍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财政与金融支农两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两项政策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最终的效果。

叶斌向记者分析,财政政策具有扶危助弱的禀赋效应,而金融具有趋利避害的倾向性,各自的逻辑方式不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叶斌非常赞同这种提法,但他也一直思考如何为财政和金融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协同支农。在叶斌看来,建立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源投入乡村振兴战略有机整合的长效机制,农业信贷担保有独特的发力优势。

“农业信贷担保可以形成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交汇点和结合部。”叶斌表示,通过将资质优良、成长性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对筛选出来,批量推荐给金融机构,以市场的力量把金融活水引入农村、服务农业、惠及农民。

在安徽省银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袁成刚看来,“政银担”合作构建了联动格局,凝聚了工作合力;同时推进了机制建设,完善了业务模式。

而鲁中祝的贷款渠道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接触银行多一些,现在更多时间是在找农担公司。”鲁中祝告诉记者。

叶斌认为,财政夯实基础保障、金融自愿积极投放,必然有效改变农村资金融通、产业发展的传统格局,也必然会形成吸附社会资源的“凹地效应”,农担体系再勇于为社会资源“下乡”背书分险,就非常有利于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源实施乡村振兴的“合唱台”。

“劝耕贷”的蓝海战略

可以说,今年是新时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农业信贷担保在其中的发力点在哪里?

带着这个问题,叶斌利用春节假期,深入学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思考,认为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十大发力点。除了在多元投入中发力,“还在质量兴农、产业融合、带动小农、乡村治理、增效增收、精准脱贫、制度创新和人才培育上发力。”叶斌说。

上述内容正是叶斌委托雍成瀚带上两会的文章。而九大发力点的重要支撑便是由农担公司在宿州市桥区推出“接安徽地气、适江淮水土”的底层创新——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模式。

据悉,“劝耕贷”立意为勉励、鼓励、奖励农耕。叶斌认为,“劝耕贷”模式是三位一体的财政和金融协同支农的机制创新,打造的是“政银担”抱团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工作新组合。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和匠心打磨,“劝耕贷”模式已显露出乡镇切入、发力精准、成本可控、抱团作战、立体风控和共赢机制等六大鲜明个性化特征。

以立体风控为例。农担公司稽核审计部总经理迟青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劝耕贷”构筑了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防范原发风险、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三个层面共同构筑业务流程风控全闭环。比如,在第一层防范原发风险上,农担公司通过规范的建档立卡、筛选比对将不符合信贷条件、带有原发风险的项目一律阻挡在信贷担保大门之外。

“实践表明,安徽‘劝耕贷’模式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迟青告诉记者。

截至2017年末,农担公司通过“劝耕贷”模式已累计为7355户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超过35.16亿元,业务覆盖全省68个县(市、区),实现32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全覆盖,近七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通过担保增信的方式首次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力破除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痼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

雍成瀚非常认可这种模式。他认为,“劝耕贷”模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少环节、成批量、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产品。

在今年安徽省政府报告中提到深化金融改革时,明确要求完善新型政银担业务,实现“劝耕贷”农业县全覆盖。

但“‘劝耕贷’业务推广,需要条块结合。”雍成瀚说。为此,他建议国家总结推广“劝耕贷”模式,完善和推广“劝耕贷”金融产品,并加强全程指导和协调支持。

相关阅读

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中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推动金融创新作为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在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系统提出了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11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提出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要求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汪洋副总理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农村投入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资金协同投入“三农”的格局,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推动农村金融立法等多个角度,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农村金融取得新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期,根据中央有部署有要求、机构有意愿有动力、农民有需求有期盼,农业部将顺应发展要求,抢抓历史机遇,坚持立足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现实需要, 紧贴农民需求引导推动金融改革,由点到面推动创新试点;坚持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有机融合,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组织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创设接地气、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为此,农业部重点将从三个方面推动和突破,分别是完善融资增信机制,切实推动提升农业信贷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推进扩面提标增品,将农业保险真正打造成为农业生产特别是适度规模经营的“稳压器”;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机制,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秦志伟整理)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