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晖 晋浩天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3/11 13:08:12
选择字号:
代表委员:“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

清华园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思想荟】

自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一直是牵动众多高校目光的关键词: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2017年岁末,众多入选高校纷纷公布自己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破土动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代表委员们对“双一流”建设的关注及思考愈加深入。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什么样?具体到办学过程中,中国特色从何体现、该如何评价?中国大学又该如何发力?

彰显中国特色 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培养一流人才、汇聚一流学者、产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在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代表这样描述他心中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办学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二是在立德树人上,坚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把服务国家和人民与实现人生理想结合起来;三是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的机制;四是在文化自信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大学文化,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

“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校,应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委员看来,今天,强调“中国特色”,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的责任与使命:“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实现从追赶到超越、从借鉴到自主、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这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我们应登高望远,看清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看清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的长远需求,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

中国特色,是使命,是担当,更是独特的发展优势。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代表仔细研究了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从全球经验看,在较短时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不乏成功范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我国的香港科技大学等。其共同特点都是保持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持续聚焦重点方向并取得了关键突破。同样,在中国建设‘双一流’,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加快奠定核心竞争力。”

建立中国标准 服务国家为首要任务

近来,几大世界大学排行榜相继发布,中国大学取得了亮眼成绩。但也有声音指出,这些排名的指标体系主要考虑学术因素,在评价大学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方面有所缺失。

“不同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都有其自身方法论的考虑。我们要关注目前国际上一些大学和学科的评价体系,对其反映的一些趋势性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但绝不能简单盲目照搬和复制,跟着这些评价指标跑。”李家俊代表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引导大学以服务国家为首要任务,把关注点和重点放在衡量人才培养成效,衡量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升、对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等的实际贡献上。

邹晓东代表则列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上,除了一些常规评价指标外,更应突出服务导向,如对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情况、对学生到国家急需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就业情况等进行评价;突出贡献导向,如可考察高校产学研重大平台建设、智库建设、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效益等情况;突出责任导向,如可考察高校落实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任务、完成精准扶贫任务等情况。”

“要把文化传承作为发展的使命,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审视一所大学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以及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委员也认可这样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立德树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特别强调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在本科。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建设一流大学就缺乏根基。因此,必须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评价导向。”

李言荣委员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还应该实施分类管理:“举例来说,一些行业特色类院校,往往会有几个专业或学科排名前列,但按照综合性大学的评价指标评价,排名自然不会靠前。因此,要基于我国现有高校类型,分为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行业特色类院校等,每种类型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设立相应评价指标,不应让所有院校依照同样的指标排名。”

贡献中国智慧 将“人”作为关键核心

邹晓东代表坦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还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政治站位有待提高,主动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开展战略谋划不够;二是聚焦一流的意识有待增强,办学治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三是深化改革的难度增大,必须‘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四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面临挑战,高水平大学的收入渠道还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办学支出要适应市场化要求,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要逐步与世界接轨。”

此外,李家俊代表认为,中国高校在教师队伍、科研创新、国际影响等方面也存在短板:“比如,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者还不够多,不同学科人才差异化明显,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有待激发;具有重大原创性的理论和科技成果偏少,多学科交叉集成的内生动力不足;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水平有待提升等。”

挑战当前,中国大学该向何处发力?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意识、中国情怀’的一流师资队伍。”宋纯鹏委员将解题的关键放在了“人”上。他强调,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引进”与“培养”并重:“既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又要注重以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学缘的教师交流融合。”

李言荣委员则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还要坚持以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引擎:“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不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有没有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是不是跟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做到了这几点,学校的科研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川大正在实施一个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一方面要面向学科前沿或重大工程的共性基础,点亮新的科技创新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构建‘人才—方向—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实现用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本报记者 邓晖 晋浩天)

相关专题:2018年两会专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