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7 8:52:46
选择字号:
委员呼吁打破成果转化瓶颈:别让院士开公司

 

■本报记者 陆琦 丁佳

“现在很多院士、专家取得了成果,不知道怎么去转化。让院士做科研,他们擅长;让他们去开公司,去谈价格,去拉客户,这个太难为他们了。”全国政协委员、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童国华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这一提法,引起了很多政协委员的共鸣。

科技成果转化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难?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正国认为,主要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科研和市场、大学和企业、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一直工作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线。在她看来,空间科学、空间应用技术中的许多成果,看起来“高高在上”,其实都可以落地,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比如,在2017年4月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中,科学家所开展的“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就有望在心脏和肝脏疾病的治疗、器官移植、生殖健康以及预防和治疗骨质变化疾病等方面得到应用。

“但如果只凭借国家力量,很难培育起一个市场。”高铭坦言。

其实,一些企业对这些成果非常感兴趣,它们愿意来投资,把科研成果产品化,直接投放市场。因此,她建议,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应尽快介入进来,让成果转化的效率加快,让空间科技的成果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两条腿,两者本应相互配合,互为支撑。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肯定科学家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家这个重要角色。”杨正国说,“科学家的专长是总结新知识,研发新技术,并不是去发现市场中的不均衡,创造新的利润点。”

事实上,很多科学家也缺乏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缺乏对机遇的掌控能力,缺乏对资本的引入能力。“将新知识、新技术变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必须依靠企业家的创造性劳动。”杨正国说。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方面可以作一些积极主动的推介,但更重要的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还应该是市场真正地拉动,“懂市场、用市场真正核心的还是企业家,因此要把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工作还是培养人才和从事基础研究。”罗卫东说,企业研发方面的推动力和资金投入,加上市场的巨大拉动力,高校和科研院所再往转化上靠一靠,体系就比较清晰了。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抓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个“牛鼻子”。而要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瓶颈,一定要把企业和大学、企业家和科学家、资本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杨正国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建立以企业家为主导,以科学家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合体,逐步形成以企业订单式研发为主的科研体系,建立大中小企业和大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科学报》 (2018-03-07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8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