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铁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23 9:56:10
选择字号:
恰逢一夜雾凇来

吉林雾凇     铁铮摄 

■铁铮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奇观。但吉林雾凇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于过客而言,看雾凇是要看缘分的,季节性、多变性等多种原因使匆匆过客欣赏雾凇成了一种“奢侈”。

为了拜访雾凇,今年1月最后一天的那个傍晚,我踏上了开往吉林的高铁。差不多6个小时的行程中,我心里一直在为第二天默默祈祷。翌日一大早便起了床,心急火燎地坐上了赶往雾凇岛的汽车。

早就听说过吉林的雾凇,原以为在横穿吉林市区的松花江边一站,满眼就是那神奇的景观,不承想还要去什么雾凇岛。

一路向北,一路心凉,两旁行道树上匆匆向后退去,枝条上没有一点点雾凇的影子。然而汽车驶下国道后景色竟有了变化。又走了一段乡路之后,一个从未见过的神话般的世界呈现在我面前。在这个世界里,除了覆盖大地、房屋的皑皑白雪之外,树上也到处是白白的颜色。这就是雾凇!

用学术语言描述雾凇,就是“低温时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因过冷使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形成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而百姓们则称之为“树挂”,既非常贴切,也抓住了要害。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冻结在姿态万千的树上,才能最好地呈现这一难得的自然奇观。

关于雾凇一名,还有个小插曲呢。据说,1987年有关部门想将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搬上银幕,送到联合国去向世界宣传。最初起的名字是《吉林树挂》,但一线研究工作者认为还是应该用学名“雾凇”为好。当时不少人对这个名字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叫法不通俗、不大众化。如今,这个学名不仅逐渐被当地百姓所接受,而且成了其最正宗的称呼。虽然名字里没有了“树”字,但人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了这婀娜多姿的树,哪会有如此令人惊叹的人间仙境?正是有这些树,才使人们可以欣赏到“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的奇妙世界。

这次能有幸见到雾凇,令我兴奋不已。之所以难得一见,是因雾凇的形成条件特别苛刻,既要寒冷漫长、气温很低,又要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而同时具备这两个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显然是小概率,除此之外,还要天晴、少云、微风或静风。

恰逢一夜雾凇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雾凇岛上,目光所及,处处披银戴玉。眼前的垂柳不但满树银白,而且树形奇特,在白茫茫的天地间格外引人瞩目。大自然与树共同赐予人们最精美的艺术品,把北国之冬妆点得胜过一幅隽美的水墨画卷。

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出现在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年)所编的《字林》里,“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一千六百年匆匆过去,我们眼中的雾凇和古人的竟是如此相同。

吉林雾凇这个自然遗产,是天人合一的最好注释。雾凇景观的出现,除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外,还有着很重要的人为因素。从吉林市溯流而上15公里,便是丰满水电站。江水通过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载着巨大的热能顺流而下。寒冷的气候和温暖的江水互相作用,便形成了潮湿的水雾,直接凝华为雾凇。

我来到的这个雾凇岛,位于吉林市北35公里。这个松花江畔自然形成的江心小岛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岛的地形独特,四周环水,靠一座木桥与外界相连。严冬季节,这里清晨气温低至-20℃~-25℃。从上游丰满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水温却在零上4℃左右。水蒸气凝结在两岸的树木和草丛,形成厚度达到40至60毫米的“雾凇”,远超其他地区偶尔出现的雾凇厚度(多为5至10毫米)。除此之外,这里的雾凇是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被专业人士视为极品中的极品。

身边的游客只顾赏景,却不知雾凇还有好几个“天然”呢。

一是天然的空气清洁器。在雾凇岛上,虽然寒冷,但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在形成的初始阶段,能吸附微粒沉降下来,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雾凇出现后,负氧离子增多。有数据表明,有雾凇时吉林松花江畔负氧离子比没有时可多5倍以上。

三是天然“消音器”。由于具有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的音波。怪不得在雾凇岛上虽然游客很多,但还是感到非常幽静。

北方其他地方偶尔也有雾凇出现。但其结构紧密、密度大,对树木、电线等附着物有一定破坏力。而吉林的雾凇结构疏松,密度很小,没有危害。吉林雾凇出现的特点、韵律、周期规律等,还可反馈未来天气等多种信息,为各行各业兴利避害、增收创利作出贡献。

离雾淞岛不远,就是乌拉街镇所属的小乡村。乌拉街镇是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如今这个岛依然洋溢着满族文化的气息,地窨子、马架子、三合院民居等,让现代人看着新鲜。坐在炕沿吃满族火锅,使人能深切地感受到满族的风土人情。10多位当地人身着民族服装,在冰天雪地上跳着传统的舞蹈。据说,满族舞蹈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现场既没人介绍,也没有更多的资料提供,可惜了这宝贵的遗产。

同样需要保护的还有“因树结缘、因树成景”的雾凇岛这一自然遗产。据说吉林其他几个地方原来也可以看到雾凇,遗憾的是,近几年城市化速度太快,沿江建了不少楼堂馆所,破坏了纯自然的环境,雾凇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小,景色也大打折扣。

雾凇岛的自然环境保护应该放在首位,岛上的人为设施应有所限制,那些人为痕迹过重的作品、娱乐性太强的游艺项目应该少而又少。

告别之前,我专门到服务中心寻求有关资料,只找到了特别简单的文字介绍,在当地也没有看到具有雾凇特色的纪念品。加大文化传播的力度,是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说,“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对于雾凇岛而言,变成金山银山靠的不该是一般性的冰雪旅游,而是独具特色的雾凇奇观。对此,我感触颇深。

《中国科学报》 (2018-02-23 第4版 自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