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峒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2/22 15:02:38
选择字号:
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召开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新征程

北京将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促进“三城一区”进入加速发展期。

不久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会上作了题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更加奋发有为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新征程》的报告。

许强回顾了2017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情况,并就2018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承接重大科技任务、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将成为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

北京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许强在报告中介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京重大成果捷报频传,在若干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的并跑者甚至领跑者。2017年,北京地区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78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6.1%。

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率先完成酿酒酵母12号染色体的设计与人工化学合成,率先研制成功5纳米碳基光电集成电路,性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京东方全球首条第10.5代TFT-LCD生产线交付;研制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处理器、首个商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寒武纪。

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成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筹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公开遴选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相继成立,在资源整合、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人员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

一批标志性成果、装置相继问世。研制发射北斗三号卫星,标志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研制发射世界上最高灵敏度和最好空间分辨率的大型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推动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

一批技术成果改进民生福祉成效显著。首条磁悬浮地铁S1线开通试运营,燕房线全自动驾驶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联动。实现首都食品安全检测监测全覆盖。持续开展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提升养老技术服务创新水平,保障首都市民健康。在交通、环保等领域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二氧化碳人工造雪节能环保技术示范应用,为冬奥赛事提供支撑和保障。

承接重大科技任务

谈及2018年的重点工作,许强在报告中介绍,2018年,北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建池子,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攻坚战,为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再添新贡献。

据悉,北京将积极承接重大科技任务,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加快建设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安全、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和重大任务在京培育布局。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继续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促进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落地转化。

北京也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智能电网、深海装备等领域,推动新建开放共享、风险共担、目标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推进成果转化落地取得重要突破。

此外,北京还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选点布局,联合资助建设高水平基础科学中心。制定实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力做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落地服务。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增强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

据介绍,2018年上半年,北京将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以规划为统领,促进“三城一区”进入加速发展期,为确保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根据规划,北京将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发挥“领头雁”作用,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着力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聚集能力,着力补齐优质创新要素,着力促进不同创新群体深度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区有机更新、打造创新型服务政府、强化城市创新形象,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布局一批关键共性、前瞻引领、颠覆性技术项目和平台,推动产生一批全球引领性原创成果。

北京将突破怀柔科学城,以百年科学城标准,打造新时代科学城新标杆。建立国际化、开放式管理运行新机制,深化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年内实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新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国际资源广泛参与,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从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到高精尖产业的创新链。

北京将搞活未来科学城,加速“三个转变”,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立足已经形成的资源优势,加紧发力。鼓励入驻央企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引导企业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引入民营研发机构、创新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加快投资孵化、科技服务等创新要素聚集,推进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协同创新。

北京将优化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城—区”对接,打造高精尖产业增长极。建立与三大科学城的对接转化机制,统筹大兴、通州等空间资源,与顺义、房山协同发展,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抓好重大项目落地,提高外资引进和开放发展水平,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好“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