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小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0 9:26:02
选择字号:
创造良好环境让“青椒”成长为“大师”

 

■吕小羽

“青椒”是网络上对科研院所青年科研人员和高校青年教师的昵称。“青椒”在全国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中的比例高达60%。前不久,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项关于“青椒”的调查中, 84.5%的“青椒”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其中,36%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13.7%认为自己处于“底层”。

调查中,大多数“青椒”表达了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焦虑与困惑:工作中科研启动经费不好申请,评职称困难重重,教学评估“压力山大”;生活上收入相对较低,多年苦读,一出校门就面临结婚、生子、买房三大难题。

科研成果和评职称的压力是“青椒”面临的最大压力之一。评职称的重要指标是发论文。在课题组里,“青椒”做着最辛苦的研究,却很难署名为第一作者。同时,他们还要承担教学任务,教学任务重,实际收入低,而教学在不少单位的职称评价体系中并不占据重要位置,这让很多“青椒”难以平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如何解决“青椒”之困?应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人们常常呼唤“大师”的出现,却忘记了“大师”也是从“青椒”成长起来的。青年时期是人生最有活力的时期,也是综合压力较大的时期。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尽量为“青椒”们着想,为青年科研人员、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配套措施,扩大个人的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的选择权。国家也应针对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实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只有科研院所和高校尊重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规律,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青椒”们才能获得归属感,从而安心、专心地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一步步从“青椒”成长为大师。

《中国科学报》 (2018-12-10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