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慈欣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23 11:04:48
选择字号:
我写的科幻类型正在消失

 

11月21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基地年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作家、科普作家、研究者以及出版媒体界人士参加了会议。刘慈欣在《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研讨会上作了发言。

■刘慈欣

前不久,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这本书编辑得很认真,我看了受益匪浅。对于科幻这种文学体裁,编辑所起的作用比其他文类多得多。事实上,美国早期的科幻编辑,像雨果、根斯巴克和坎贝尔,正是他们塑造了美国科幻的总体形状,因此,我对这本书的编辑和所有赏析文章的作者表示感谢。

这本书收录的作品是《三体》之外的作品,大部分是中短篇小说,写这些中短篇的原因或许是所有的评论者没有注意到的。在我写这些科幻小说的时候,国内的科幻市场是很小的。当然现在的科幻市场也不大,但当时的更小了。当时科幻的出版渠道就是《科幻世界》杂志,科幻长篇的出版十分困难,而我最初开始构思的时候,大部分都是长篇小说,所以我不得不把这些长篇构思写成中短篇来发表。所以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中短篇看起来像长篇的梗概,把宏大的主题用有限的字数表现出来。

现在我一直想,如果有一个平行世界,我的这些作品都写成三十多部长篇科幻小说,会是什么样子,我也十分好奇。我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受到这么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

科幻小说一直以来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们一般认为有科技内容的算科幻小说,没有的不算,实际上这个想法有待商榷。美国科幻小说研究者詹姆斯·冈恩,提出个有意思的方法,来区别什么是科幻小说。他原话是,“非科幻小说是另有所指的,科幻小说则指向自己,科幻本身就是科幻的目的”。这个定义虽然表面看起来晦涩,但其实十分准确。尽管很多作品是有科学内容的,但它们另有所指,目的不是科幻本身。比如说《1984》《万有引力之虹》《美丽新世界》,这些小说科幻内容很多,但常常不被看成科幻小说,科幻只是一个工具。而我自己所写的这些科幻小说,不是另有所指,科幻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当然,符合这样定义的作品不一定是优秀作品,不符合这样定义的不意味着它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都有优秀的作品,也都有平庸之作。

我写的科幻小说是以科幻为目的,从科幻来回到科幻去。我的作品,像《三体》受到的关注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的注意力,包括其他科幻作家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构造一个让人震撼的、着迷的科幻故事上,其他的想得不是太多。当然,一部科幻作品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作品,人们能从中解读出来作者没有想到的东西也很正常。

另外,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我写的科幻小说只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科幻小说发展了两个世纪到今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有多种流派多种风格的文学体裁,还有其他种类的科幻小说。而我写的科幻小说的这种类型实际上是一种正在消失的类型,是一种很传统的类型,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它都不再是主流了。面向未来的科幻文学可能有新的面貌,在目前,世界科幻文学正在发生着很多变化,有些变化我们也很难适应。

我是从一个科幻迷变成一个科幻作家的,所以我的作品有强烈的科幻迷色彩,换句话来说这也就是冈恩定义的,“从科幻来回到科幻去”。这样的性质保证我写出来的是很纯的科幻小说,具有很强的科幻美学特征,有很强的可读性。另外,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自己指向自己的文学本身也决定了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迟早要被突破的,但这个局限性一旦被突破,科幻文学不可避免面临着危机。现在我们的世界的科幻文学,正发生着很深刻的变化,现在,主流的科幻小说和我写的这种科幻小说很不一样。

其中一个很深刻的变化在于,在我们传统的科幻小说中,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这是我认为科幻小说最应该珍视的品质,但在现在的科幻小说中,包括美国的科幻、欧洲的科幻,人类开始不再是一个整体,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人类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分裂。这个变化我也很难评价,所以说到这,包括我自己,我也希望大家能从我的作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包括我也更多地把眼光从过去的作品中投向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的,更加面向未来的作品。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姚利芬根据发言整理,刘慈欣授权发表)

《中国科学报》 (2018-11-23 第5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