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30 9:13:52
选择字号:
维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学术资源吗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郭英剑

今天的人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陌生的基础知识、生活常识,或者想要了解一般的学术问题,最通行的做法无外乎上Google或者直接查询维基百科了。

众所周知,维基百科是免费的网上百科全书。其不同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百科全书的地方在于,百科全书都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撰写,并由专门的编务人员进行编辑处理,最终定稿出版,其学术性、权威性得到广泛的承认与认可。而维基百科作为新兴的、公开的网上资源,则允许任何人进行条目创建、文章编写。编写者大都是对相关问题感兴趣者,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专家学者。但由于其可以随时被人登陆进行改写,因此,维基百科的词条、文章,从理论上说处于不断地变动、修改、被修改、再修改之中。因此,其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人们自然也会怀疑其学术性与权威性。

维基百科于2001年1月15日由威尔斯和桑格尔发布上线。桑格尔命名了“维基百科”。最初只有英文版,很快就有了其他语种的版本,而且内容和编写体例都有所不同。现有各种语种的维基百科版超过290种。据维基百科称,到目前为止,英语版的维基百科已经上传的条目文章超过550万篇,是所有语种中文章最多的。如果将所有版本的维基百科的文章加起来,已经超过了4000万篇。

在当今网络化的时代,维基百科已经彰显出了它巨大的威力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据统计,每月上线登陆维基百科的人数大约在5亿人次。维基百科现在是全球最大、最受欢迎的网络工具书,也名列全球最受欢迎的五大网站之列。《时代》周刊赞扬说,由于其开放的编写政策,允许所有人来此创立词条和编写文章,使得维基百科成为了世界上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百科全书。

学术界为何排斥维基百科

然而,自从诞生以来,维基百科就受到了学术界近乎一致的排斥,这一排斥的后果很严重,几乎一致认为不能引用,即不能用于学术研究或者学术写作。若详细叙述,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

首先,准确性较差。鉴于人人可以撰写、编辑相关信息,而且这种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因此,其信息的准确性就无法得到保障。尽管人人可以撰写、编辑也可以保证随时更改错误,但有些错误确实也曾长时间,不仅是数月甚至是多年都保留在那里。对于那些较为抽象的主题,看的人较少,编辑的人也较少的条目与文章来说,出现这种错误的几率更大一些。

其次,信誉度较低。据2009年的调查,超过87%的维基百科编者都为男性,且年龄不足27岁,大部分人员来自欧洲与北美。由于缺乏多样性,其所撰写的相关内容不仅无法全面反映人类知识的多样性,也会相应缺乏多元化的观点,甚至会带有不同程度的种族、文化、性别等方面的偏见。而有些人为了推行个人观点,会不断登陆去删除他人的文章,然后不停地改写或者强制加入自己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故意撰写虚假信息、编造和伪造事实的人,也会造成一些虚假信息在维基百科上出现,还会在网上流传。

再次,权威性不够。在维基百科上参与编写的人们,很少有人使用真名实姓,也几乎不提供自己的任何信息。而我们知道,通常的大百科全书的权威性,大都是建立在撰写者为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基础之上。另外,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论著而言,作者是谁和写作的目的,也都是很重要的学术信息。由于对信息人员一无所知,这就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维基百科的信任度,其权威性自然也无法保障。

为维基百科一辩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上述对维基百科责难的理由中,人们大体上也不反对这样三种观点:第一,维基百科可以算是一种三次文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手资料,它是对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一种整合与说明;第二,只要有网络,维基百科就是最为便利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关乎一切,几乎无所不包;第三,通过这种快速查询“现成的资料”,人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概念或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上述三点可以说明三个问题:首先,人们事实上承认了维基百科的文献意义,事实上,所有百科全书都应该说是一种三次文献;其次,便捷可查,信息关乎一切,说明了维基百科的广泛性和影响力;再次,无论是对人物还是事件抑或历史知识与科学发明,如果人们能够得到一个基本的概念或者认识,那就说明了它的最起码的事实与准确性。

当然,对维基百科的认识与解读远不止上述看法。

首先,无论是维基百科还是《大英百科全书》或者《大美百科全书》,都只是人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的最基本的工具书。在学术研究上,我们不能依靠任何百科全书,任何百科全书都只是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研究的终点。就此而言,维基百科能够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信息(哪怕是三次文献),那也是引导人们进入学术研究的最初路径。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维基百科已经功不可没。

其次,不能对维基百科求全责备。任何一种或者一部百科全书,都不能成为人们完全依赖的对象。任何百科全书(包括纸质版的大百科全书或者网络版的大百科全书)都会出错。人们在使用百科全书材料时,最学术也是更为保险的方式,也是需要通过其他第二甚至第三种方式进行验证的。因此,作为学者,要时刻不忘使用自己的判断力。

变化中的维基百科

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历经17年的发展,维基百科已经走过了早年人人可以随意编写的时代。现在,维基百科已经提高了人们撰写词条与文章的门槛。更主要的是,为了保证其准确性与权威性,维基百科采取了更多的措施。

第一,维基百科在不断进行调整,保证其重要词条和重要话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其中的做法之一,就是对于特定的词条交由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审查,之后就将该词条冻结,他人无法再进行随意修改,以此保证研究者在引用时词条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维基百科的写作队伍之中,这也保证了维基百科词条文章的权威性。

第二,据维基百科介绍,截止到2017年3月,维基百科已经拥有近4万篇高质量的文章。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深度文章和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所讨论的大都是重要的论题。

所谓优秀文章,是指总体上符合编辑的核心标准,但尚未达到深度文章的质量高度。其优秀的标准大体是指文章写得好,包含了准确的事实数据,相关信息经过了确认,所论问题范围较广,观点中立,论点站得住脚,也有相应的说明,如果可能,还会附带有合适的版权说明等。从目前看,这类文章在维基百科的整个文章总数中的比例为200:1,大约有2.7万篇文章入选。

所谓深度文章,是指维基百科上最好的文章,是由维基百科的编辑所挑选出来的示范性文章。这些文章经过评审,事实准确、观点中立、论述全面,符合学术规范上的深度文章的标准。到目前为止,能够入选深度文章者,仅占维基百科全部文章总数的千分之一,大约5000余篇文章。

MIT等高校的态度转变

2017年12月,美国《教育技术》刊登文章,探讨“维基百科是值得信赖的学术资源吗?”这一问题。所询问的对象是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匹兹堡大学等高校的科学家。他们的回答是:科学家认为值得信赖。我想,这个肯定的回答代表着MIT等高校对于维基百科认识的一种转向。

文章说,研究发现,只需一些数字化的标准,和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公开的资源就可以用于学术。MIT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汤普森说,他们的调查显示,科学家都在使用维基百科,这对他们研究自己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是有影响的。在学生方面,该项研究注意到,学生更倾向于从网络上去寻找研究资料,而维基百科及其所负载的数百万篇文章是他们首选的参考资料。但正因为如此,在过去,使用维基百科往往被污名化了。在该项研究看来,如果使用得当,维基百科完全可以被当作是合法的学术资源。

首先,大家要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使用了维基百科,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再无视这个事实;其次,把维基百科当作众多数字化信息的来源之一,也是工具之一;再次,像今天丰富的网络资源一样,大家要学会从维基百科中分辨虚假以及偏见的部分。北得克萨斯大学讲师帕斯奎尼说,她在教学生的时候,无论他们在哪里进行网络研究,总是要教他们学会批评性思维,学术研究总是要进行信息分析,唯有如此,才能辨析真假虚实。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像科学家一样,能够准确地使用维基百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手记

维基百科可作为学术资源使用的三大理由

在我看来,维基百科作为学术资源可以引用,可以在学术研究与学术写作中加以广泛使用,这只是时间问题。单就我所熟悉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来看,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一定会将维基百科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来源加以引用。理由如下。

第一,维基百科的可靠性逐渐增加。维基百科已经日渐成熟,其陈述的基本事实不会错,所描述的基本观点也大致不会错。而且,很多词条与文章同样提供了信息来源,可供人们作进一步的论证。换句话说,作为最基本的信息资料,维基百科的准确性与信誉度是值得信赖的。据2005年的《自然》杂志文章介绍,在对比了《大英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之后,发现维基百科的准确性接近《大英百科全书》。

第二,维基百科的信誉度逐步扩大。维基百科总是包含了很多被传统的大百科全书所遗漏或者不会收录的词条,特别是像当代文化、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众多网民和读者会随时随地查找维基百科的原因所在,也是它超越其他任何大百科全书以及网络资料库的地方。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无法回避的资料来源。其实,网络资源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与其他纸质资源、现代媒体一样,都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因此,不必把维基百科所可能包含的一些错误信息视为洪水猛兽。如何将网络资源与浩如烟海的图书馆的各种资源结合使用,应该成为人们更多思考的问题所在。

第三,学术界不能再对公开的网络资源熟视无睹。当今是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至少有两大特征。一是信息呈现炸裂的状态,促使人们不得不借助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性手段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到今天为止,还有谁能拒绝使用Google、Bing、Yahoo,百度去获取信息呢?其二,自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途径发生巨变。无论是Facebook,还是Twitter,抑或是YouTube,都能够成为人们发布新闻信息的重要通道与路径。虽然在传统媒体上寻求发表的机会依然是主流,但在今天,更多的人已经开始转向各种自媒体与网络媒体,来发声和发表自己的创作成果甚至学术成果。学术研究与写作的目的,无非是寻求对话、创造知识。维基百科不就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了对话与创造知识的途径吗?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维基百科的认识,不应停留在排斥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学术新人,包括对于大学生,教育他们在学术研究与写作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才是上策。这种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新媒体素养”的运用能力,应该成为我们学术规范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报》 (2018-01-30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