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6 9:36:56
选择字号:
科学教育与科普:从“不务正业”中提升自我

 

■陈征

从科学实验展教具研发,帮助高校、中小学设计建设物理(科学)主题实验室或校园科技馆,到依托学校实验室资源对外开放社会科普,去中小学开设“诗词中的物理学”“趣味光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科学实验方法与装置搭建”等科学教育课程,再到作为科学顾问、科学策划、科学实验负责人等角色参与制作《加油!向未来》《正大综艺之脑洞大开》《是真的吗?》等电视节目,培育科学实验表演团体为几十所中小学开展科学实验秀……没有想到自博士后毕业留校任教,竟然在本职工作之余,在科学教育、科普领域做了这么多、这么杂的事情。

大千世界缤纷多彩

与人乐乐其乐无穷

其实,和每一个“青椒”(青年教师)一样,科研、论文、职称等方面的压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科学教育也好,科学普及也罢,目前尚未纳入高校考评体系,仍属于“不务正业”的事。可每当遇到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时,还是忍不住撸起袖子干,甚至很多时候还会主动创造机会去做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情。

思来想去,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那句古话“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人分享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与更多的人一起玩自己喜欢玩的事情,这个诱惑是难以抗拒的。更何况与此同时,还有现实的巨大收获。

曾经有位老师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做科研是把一个问题钻到底,了解得足够透彻;而做科普,则是对整个面的认识和了解,有机会欣赏整个世界的精彩。”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深有体会。

做科普是一个走出象牙塔的过程。我从展教具设计,到开课,再到做科学节目,完成了从制造行业到教育行业,再到传媒行业的巨大跨界,使眼光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细分领域,而形成了对科学、技术、工程乃至实际的产业、商业模式、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认知,进而形成了较为宽广的视野、较大的格局和较全面的业务能力。

同时,做科普接触的人群覆盖了从政府、科委、科协、科研院所、大中小学、媒体以及各种相关的企业和个人。我也从钳工到老师,再到媒体人的生活和工作体验了一番。在这种广泛的接触和体验中,尤其是与和自己的成长背景、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的感触、激励、碰撞、融合、取长补短,让人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活跃、更包容、更广阔。

跨界协作互利共赢

同道同心其利断金

此外,做科普时,在完成每一项具体工作、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的合作者。这些朋友和伙伴不断构建和扩展一个协作网络。协作网络中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相互协作补足短板,并且让长板变得更长。

当这些思想、视野、能力、协作等收获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让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升华。

比如,做央视的《加油!向未来》节目就是一个缩影。在两季节目中,除了参与策划,完成对选题、呈现等出谋划策的面上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带着一支三四十名研究生组成的实验验证队伍,完成了上百个选题的实验验证、道具设计、组装调试、现场实操等具体执行工作。从idea变成一个能上场的项目,每项都是一个具体的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涉及与编导的沟通合作、团队内部的组织管理,从科学概念到科学实验的转化设计、软硬件的设计制造、系统的搭建、与合作单位和制造厂商的协调,最终到现场与各个工种配合完成拍摄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配合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项目失败。

面对这样的具体工作时,如果视野和业务能力仅限于某一个行业或领域,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正是凭借这十几年跨界的积累,应对起来不但游刃有余,还完成了许多自己多年想做而没有机会或是没有条件做的事情。近期,我们正在筹备一个把北京优质的科学课和科学实验演出带给全国孩子的活动,这是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如果没有之前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协作网络,没有大量优秀又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回顾这十几年,确实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至今也还面临着“非升即走”的巨大压力,但我也从中得到了身心全面的提升。未来,我会继续在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路上走下去。(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报》 (2018-01-26 第3版 科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