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利利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14 8:50:39
选择字号:
2018互联网医疗健康学术技术交流大会召开
智能医疗的“一体两翼”

 

2018年是全面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其中,医疗卫生行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是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

为深入探讨互联网赋能医疗健康行业,挖掘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核心价值,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及其产业价值向前发展,1月13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指导,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IMT-2020(5G)推进组共同主办的“2018互联网医疗健康学术技术交流大会”在京召开。

“墙”在打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我国互联网在网络、技术、产业、应用等各个方面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已经实现“领跑”,且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进入“领跑”行列。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发出的感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水、电一样,已经作为使能技术迅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互联网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其与医疗健康的结合使得产业链各环节迫切需要实现协同发展和联动创新。当前,不同医疗机构、厂商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彼此独立、封闭、缺少合作,数据之间缺乏有效的共享和深入整合。

曹淑敏将这种隔阂比喻为“一堵墙”,政府的人看不到行业的能力,而行业又迫切希望把这些能力应用于各个领域。

“很多医院院长表示,他们不太清楚新兴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究竟应该应用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好的案例,”曹淑敏说,“这个墙是需要去打破的。通过产业协同和模式创新,将各服务环节连接起来;通过数据共享、跨领域融合,创造出新的应用和模式。”

事实上,“墙”正在打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医疗的跨界融合,传统诊疗手段、诊疗能力、就医方式、就医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医疗运行管理和诊疗等产生了全新变革。互联网医疗产业蓬勃发展,智能医疗产品和功能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和服务创新活跃,部分产品市场增长甚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表示,国产医疗装备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大型互联网企业加快布局医疗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推动我国医疗健康行业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很多新产品和新服务诞生。在医疗服务方面,移动互联网可以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在远程医疗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可以实现有限资源或者优质资源的时空配置,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让稀缺医疗资源产生更高的效率。” 曹淑敏介绍道。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医疗服务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已经开始基因测序、疾病预防、精准医疗等创新服务模式;公共卫生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进行全面疫情监测,提高了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移动医疗健康设备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即时检测、智能诊断,促进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的联动,助力个人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此外,医疗装备大规模智能化,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

曹淑敏补充道,在工业互联网中,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通过医疗设备的联网可以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也可以更加精准地实现医疗数据采集分析的智能化。

而在智能医疗的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AI)、大数据、5G正逐渐形成新技术体系的“一体两翼”,互联网成为这个体系的基础依托。

“互联网+”医疗健康

凭借在大型公立医院中的互联网医院实践,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此次大会上获得了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墨提斯奖”中的智慧医院实践奖项。医院主任魏国庆表示,依托大型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探索重构了多级医疗网络,推进了医联体建设。

将互联网优势与传统医疗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优化服务流程,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可以提供线上线下的闭环式服务,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我们实现了线上预约检查、预约住院、药品配送到家,把整个就医环节进行了优化,节省了病人的时间,节约了就诊成本。”魏国庆说,“最终,让病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院长孙虹罗列了互联网对于传统医院的影响:医院运营效率提高、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医联体医院之间的协作和运营、医学科普、网上支付。此外,各种互联网的手段的使用明显改善了病人服务,如预约挂号、预约诊疗、检测报告查询、网上病友会等。

“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各种人体体征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分析,助力群众个人的健康管理,实现疾病的早期筛查,可以大幅提高新药研发效率,降低制药时间与成本。”张峰提供了另外一个方向。

“未来,部分医院应该以智能化的信息系统管理为医院运营的依托,以医生、护士为技术主体,以设备和信息工程师为运行保障,由这些人来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而不是现在的院长、书记、副院长、副书记,加上一大帮的行政职能部门。” 孙虹表达了对未来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展望:医院之间的诊疗能力趋于同质化,诊疗设备进一步实现小型化和操作资质的“傻瓜化”,医生拎个小包就可以到病人家里完成病情诊断和治疗。

人工智能为“一体”

“人工智能像一个智慧海绵,不断兼容并蓄,吸收各种技术、理念和理论,发展到现在,应用领域也日渐扩大。”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主任于家傲针对人工智能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那么,在医疗卫生领域,为什么人工智能将是推动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于家傲解释道,“1921年,就广义医学意识的增长速度而言,知识需要150年翻1倍,到2020年,这种速度会缩短为73天。人类的学习速度实际上已经跟不上知识翻新的速度或者说在知识爆炸的体系里已经略显疲惫。人工智能在科学、医学研究上发挥了独特优势。”

于家傲举了几个例子。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利用机器学习检测DNA,研究人员只要对一段DNA序列进行简单查询,人工智能就可以迅速鉴别出其中的突变,并告诉研究人员这些突变将会发生什么疾病或致病原因是什么;世界知名肿瘤医院安德森癌症中心有一个超级助理沃森,它实际上是一台IBM的超级计算机,可以在1秒钟内读取100万本医疗书籍,30个医生日以继夜进行了一个月的临床研究,它只需9分钟就可以搞定。

“每天,国内外都有人工智能的医学产品进入市场。”于家傲介绍道,人工智能在医学的市场有8个应用前景,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辅助诊疗、疾病风险预测、药物挖掘、健康管理、医院管理、辅助医学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怎么对未来医学产生影响?于家傲认为,实际上并不确切。“也许,人工智能会在各个方面都促成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预想的是,传统的治疗一定会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向生物基因治疗转变;现实医疗一定会向虚拟医疗转变;现有的经典治疗模式也会向预防模式转变。”

“未来十年,可能人们晚上7点半打开电视机,看到的不是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而是全球健康预报;当我们打开机顶盒时,点播的可能不是某个影片,而是自己的健康未来预测图。”于家傲说。

大数据和5G是“两翼”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把医疗大数据作为重点聚集对象,在他看来,大数据用在医疗方面,不仅牵涉到13亿人民的健康,如果做得好,中国可以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人口的老龄化步伐加快引发人们重视,这给医疗健康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我国慢病患者近3亿多人,每年以8.7%的速率增长。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期存在,究其原因,医疗健康资源稀缺、分布不均匀、效率低下等因素可谓老生常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常规解决办法似乎很难适应现阶段的需要,刘韵洁将“药方”对准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医疗智能化解决方案。

除了解决供需失衡问题,刘韵洁认为,医疗大数据还可以助力缓解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他说,“国家在医改中提出分级治疗发展路径,但全国的病人仍集中往大医院跑。病人之所以不到基层医院去看病,主要是对其效率、信用不放心,如果这些顶级医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撑在基层实现同样的功能,我想这个矛盾就可以得到缓解。”此外,医疗大数据的精准计算还可以减轻医保支付系统的压力。

技术的进步加上数据的积累为大数据重塑医疗行业打下了基础。医疗大数据的市场有多大?麦肯锡预测,在美国,每年有3000亿-4500亿美元的总价值。刘韵洁表示,中国尽管在医疗领域的GDP增长为5%,与美国的18%有较大差距,但也有上千亿规模的产业价值。

华为无线应用场景实验室总裁王宇峰认为医疗可能是未来新的5G研究技术最先结合或最早带入的领域。

“人类向全数字化迈进。整个世界都会被数字化,这不是指过去的‘把图存在电脑里’,而是实时的数字镜像。”王宇峰表示,未来,整个领域的控制可能会逐渐向人工智能过渡,数字世界帮助人类管理物理世界。另外,人的能力向外延伸,医生/医院的能力延伸到手术室和医院围墙之外。

这也奠定了智能医疗的未来。比如,所有终端都会成为人工智能的采集点,相当于数字世界有了感知;移动网络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人们可以随身携带几个AlphaGo,如今需要好几台大型计算机驱动的AlphaGo通过5G联网可以把这种能力以毫秒级的低时延放到手机或医疗终端中。

5G通信技术会带来三个超越性变革,王宇峰说,为影像医疗设备提供1G以上的可靠无线连接成为可能;完全无线连接的底层通信基础总线实现安全可靠的信息传递;从医院内部到区域的全方位智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