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8 9:07:57
选择字号:
永远不会忘记——赵尔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有感


 

2016年9月20日,赵尔宓小组负责人王海燕(右)于新疆采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秀玲(左)。

 

2017年5月23日,赵尔宓小组工作人员葛亮(左)在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移交赵尔宓学术成长相关资料。(右为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老师王彦煜)

 


 

2016年9月20日,赵尔宓小组负责人王海燕(右)采访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时磊(左)。

 


 

2016年3月15日,赵尔宓小组工作人员周华(右三)、王芋华(右五)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档案馆查阅赵尔宓档案,并与该档案馆金馆长(右四)及其他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王海燕

2016年12月25日,一个寻常冬日,成都天气阴冷。我独自呆在家中,正因为自己右臂手术后的剧烈疼痛而情绪低落。11月上旬,我因为摔跤造成右臂肱骨严重骨折,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做了钛合金穿髓接骨手术。因为个体差异,很不幸我一直在术后疼痛中煎熬,日夜难安。而大夫告诉我说,这样的疼痛恐怕得三个月以后才会逐步减缓。

下午时分,一个电话把我从昏沉中惊醒,单位人事处处长位东告诉我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赵尔宓院士已于昨日(2016年12月24日)去世了。家属说遵赵尔宓遗嘱,丧事从简,不办任何仪式,今天早晨遗体已经火化。家属准备明天下午到研究所汇报。到时请你参加。”霎时间我泪流满面,身体疼痛变成了心情悲痛。我虽是晚辈,但也和赵尔宓做了三十多年同事,而且自2014年10月起,带着一个团队承担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的“赵尔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我也正打算这两天就带着采集小组成员去看望赵院士,为他贺迎新年,并汇报我们对他的学术经历研究和学术传记写作工作的新进展,不料他老人家终于斗不过伤病,永远离我们而去了。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让我痛后释然,但没能让赵院士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学术传记的完成和出版,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单位让我为赵院士写讣告,总结赵院士一生的贡献,表达研究所全体员工的敬意和慰问。我坐在办公桌前,落笔疾书。回想赵尔宓的学术人生,回想我们采集赵尔宓学术成长资料的过程,无限的感想、感慨和感动便涌上心来。

不会忘记,我接受赵尔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任务时充满神圣、信心和使命感的激情。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历史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以抢救优先、以人为本、突出重点、联合协作为基本原则,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集整理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形成新中国的学术传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主义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这是一项庄严、神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而当中一位我国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和学术传记撰写由我来负责完成,让我倍感自豪和责任重大。我们成立了由科研人员、科技史研究人员、文献情报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网络影像人员11人组成的采集工作小组,制定采集工作方案,严肃认真地开始了采集工作。小组成员每个人都心怀责任、决心团结协作,将赵尔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圆满完成。

不会忘记,我们采集工作遭遇的困难、艰辛和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的勇敢担当。工作伊始,我们便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一是赵尔宓当时虽健在,但已于2012年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症,记忆力和思维力严重衰退,家人认为他的讲述已不具备时间、事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同意我们对赵尔宓进行直接访谈。二是赵尔宓患病初期手书委托书,将其所有学术资料交由大女儿赵蕙全权处置。因为种种原因,赵蕙不同意我们采集赵尔宓学术资料的实物,只同意由她选择部分资料供我们进行扫描。三是采集人员都是兼职承担此项目,自身岗位工作和采集工作同样繁重,使采集工作压力倍增。我们勇于担当,以专业、严谨、系统、科学的方法和流程,以热爱、勤奋、奉献的精神对待赵尔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努力克服家中孩子幼小需要照顾、自己工作繁重身体欠佳等实际困难,远赴新疆进行人物访谈,顶烈日参加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杭州大会,访谈国际学者,加班加点整理和研读各种采集资料,阅读和归纳提炼大量手稿内容、甄别各类信息,最终用扩展相关人员的方式间接访谈弥补了赵尔宓直接访谈的缺失;用真诚沟通、情感交流和对资料的珍视与负责感化和疏解当事人的疑虑,争取到了部分实物捐赠和日后考虑再作捐赠的承诺;用辛勤工作取得了赵尔宓学术成长资料15类1251件、其中实物561件的良好采集成果,为赵尔宓学术成长经历研究和学术传记撰写奠定了翔实的史料基础。

不会忘记,整个赵尔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过程和丰富的采集成果彰显出来的采集小组的工作特征与精神面貌。我们深刻认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学术会议、相关活动、个人联系、家庭拜望等方式广泛宣传,获得赵尔宓同行、同事、学生、朋友、家人对访谈和提供相关资料的支持,四十三位受访人员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以及国内北京、沈阳、哈尔滨、新疆、云南、河南、安徽、海南、四川、台湾等省市地区,整理出27.6万字的访谈文字资料,保证了口述历史资料相对全面;我们认真接受培训和虚心学习其他优秀采集小组的经验,以专业精神对待每一份资料的采集、整理、编目和研读;采取访谈、实物采集、资料数字化同步进行以及边采集、边研读、边订正的方法和流程,共编目1251条,建档53卷,编制出1.7万字赵尔宓年表、35万字赵尔宓资料长编;我们以严谨、系统、创新的科研精神开展赵尔宓学术成长经历研究,通过资料研读与讨论、专业知识讲座与交流、学术成就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深入研究赵尔宓的学术传承、学术经历、学术思想、学术贡献,撰写出了超过15万字的赵尔宓学术成长研究报告;我们自觉开展对赵尔宓学术思想、科研成果、钻研精神、奉献品质、爱国情怀的学习和传播,努力唤醒自身和民众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对大自然各种生命以及人类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的敬畏与珍视。

不会忘记,赵尔宓院士奇妙的人生经历、巨大的科学贡献、鲜明的人物个性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启迪。他承教名师,潜心研究两栖爬行动物五十余年,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崇山峻岭,与蛇、蛙、蜥等各种神秘动物为伍,发现和命名了大量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填补了我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许多空白;他在动物地理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我国及东亚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的新观点和新结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普遍认可;他撰写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鸿篇巨著以及大量而系统的学术资料,成为国内外影响深远的经典学术著作和学术研究水平标准;他严师慈父般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帮助和支持众多的两栖爬行动物爱好者,不遗余力地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实践。他与夫人感情甚笃,一辈子相依相伴,互相扶持和激励;他为人谦和、风趣、坦率,喜欢向任何有需求的人提供帮助,喜欢用歌声和幽默驱散野外工作的艰辛和恐惧,喜欢坚持己见与人辩理,喜欢边听音乐边做资料研究,喜欢听人们赞扬他的谦谦儒雅和英俊挺拔,喜欢不留情面当众批评学生的错误。他是一个对工作和生活永远充满爱和激情的科学家。

不会忘记,项目组和管理方给予我们的真挚关怀、帮助和指导。张藜教授等项目组专家,为我们的工作作了耐心细致的专业指导,为我们的实物采集出谋划策,关心患病住院的赵尔宓院士和因伤住院的我本人;项目办公室的老师认真为我们进行项目有关事宜的沟通和协调;馆藏基地的老师为我们的资料编目随时提供技术咨询;而四川省科协项目管理方李梅、王安平等诸位老师,更是从采集组组成、项目申请、项目进展检查与督导、项目中评初验收等全方位支持我们的工作,甚至考虑到我因伤住院的实际情况,专门找早前已出色完成采集项目的田永秀老师到我们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来进行上门检查和指导。这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采集工程项目实施者高尚的科学情怀、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

当我的思维重新回到赵尔宓院士讣告撰写上来时,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了赵尔宓院士2011年写下的遗嘱文字上:“在我死后丧事从简。不送花圈,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收礼金,不立碑,不建墓。一切繁文缛节全免,尽快火化,骨灰和茂浰(注:茂浰系赵尔宓院士的夫人涂茂浰教授)的骨灰合在一起,撒向我们工作经过的地方。我和茂浰来自自然,也要无拘无束地回归自然。”我再一次无法抑制地泪流满面,感动赵院士对生命的敬畏与超然,感动赵院士探索生命奥秘、奉献科学事业,服务国家和人民,最终以居高声远、无拘回归自然的忘我境界完成了他自我生命的高阶进化。这一切的一切,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它已成为我人生的重要经历,成为我修德敬业、净化灵魂、提升生命品质的营养。我会永远珍藏!

愿我们最终完成的赵尔宓学术传记以告慰天堂中赵尔宓那颗热忱、不屈、骄傲、谦逊的灵魂。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期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中国科学报》 (2018-01-08 第7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