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5 8:47:14
选择字号:
“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种星星的人

——致敬所有为科学事业而奉献的人

■赵 琼

星星,生长在天上

却有人要将它种到人间

种进地里

种星星的人汗水很咸,像海水

他们也像大海一样

将本来就碎的星光

揉得更碎

赏给海岸

赐给沙砾

让所有在深夜里失去了影子的归人

一一找到,自己的家门

在人间,这些种星星的人

像我那种了半生五谷的父亲和母亲

他们总将星光,织成一件又一件

晚归的蓑衣

让所有的黑夜,全都归于

夜的本身之后

又让种子的光芒

在土地的深处破壁,生根

让所有围坐在幸福檐下的人们

细细数尽,安逸的年轮

种星星的人,目的

纯正而且单一

他们只想让夜黑得,更加绚丽

让光明,与亲人的距离,近一些

再近一些,甚至更近

让天上的星辰,在地上

蔓延、葳蕤,并且不分四季……

现在,条件好了,家境宽裕

我的奶奶却老得糊里糊涂

六亲不认

但每次遇上在村子里搞种子实验的

那些专家

每次,她都会准确无误地

把他们喊作——

“种星星的人!”

量子纠缠

■高鹏程

物理学家证实,

两个粒子短暂时间彼此耦合之后

单独搅动一个,无论距离多远

另一个必然有反应。

父亲,这是我新年听到的最大的福音。

有关量子纠缠的拆分和发送

据说早在2004年,

中国的科学家就创造了13公里的距离

2007年,又延伸到了16公里

父亲,我相信这是真的

昨晚下雨了。

我从有你的梦中惊坐而起

想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句子

一千多年前

一个人在雨夜怀念故人时,写下了这句诗

而他怀念的人,写下了类似的句子

父亲,现在,我明白了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并非一句虚言,它是真实的,物质的

它是你和我的某些量子,

发生了一次微妙的纠缠

带着呼吸、温度、雨水和电

即使幽冥相隔,即使你在另一个世界

在星地间纠缠

—— 写给“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

■阿 勇

苍穹深处也是岁月深处

墨子——“东方的耶稣”*

正深情地俯瞰祖国

那束光,从大地射向天宇

墨子就是扶着这笔直的栏杆

登上了“救世”的天梯

群星在天幕上网,她们

用精准、清新的文字

敲打出简洁而深邃的歌谣

天然的日月,野生的云朵

在遥迢的银河岸边

墨子与“墨子号”相会

都说纠缠是扯不清的麻团

却被量子用高超的艺术

梳理得如此浪漫、美妙

寂寥的宇宙,无形的阻隔

多过地球上的山川江河

要用爱,将它们一一穿透

仿佛传上去长江的波涛

递下来星河的浪花

千里征途上,滴水不漏

民族的性格,内敛坚韧

我想象着量子优雅的形态

尝试着感悟它纯真的灵魂

世界潮流涌来的滩头上

一双坚实、自信的脚印

让我清晰地读出——中国

用微观去解构宏观

科学,舒展和平的羽翼

在天地间,自由翱翔

比微尘还微,再不可分割

理解并描绘着浩瀚的时空

仿佛人类恒久的情缘

再遥远、再深奥的“密码”

最终会亮相于智慧之光

密钥,总是攥在探索者手中

根据过去推知未来

墨子回首,中国精神

正将他的“梦”创造成现实……

★孙中山先生称墨子为“东方的耶稣”。

蛟龙号:把诗和科学种在海沟

■孙凤山

我无法拒绝下潜,更无法打捞海沟绝响

只好跟随蛟龙号,提携蔚蓝的世界

每一米深海都在载人潜水器中策马扬鞭

追逐百年大计 千年梦想 万米深度

38航次科考,哪一次都奋力划开历史波澜

下潜自信,浮出民族骄傲和时代强音

蛟龙号里乾坤,自有筋骨,安放海天

沉下去,是实力;浮出的,是世界创举

马里亚纳海沟丛生着深深的黑暗和神秘

只有蛟龙号,能够收割挑战者深渊的所有

幽灵鲨等待了4亿年,等成了活化石

坐底的7062米深度,终于等来了人间奇迹

海沟有多深,蛟龙号就有多近,只隔一个海

水声通讯机有多远,蛟龙号里就有多少诗

潜水器机械手伸缩,触摸海沟休止符

高清摄像机定格海沟沧桑,也定格播种的美

从海沟采样,到搜集微生物,蛟龙号一举一动

不是养心的佛 养身的道,就是养国的儒

就让我下潜,打磨我们的科学生活和中国精神

反正,深潜一次的不是播种,就是收获

从井冈山、长征精神,到南泥湾、西柏坡精神

哪一段路不写满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从红旗渠、抗洪精神,到奥运、载人航天精神

哪一段路不铺满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奋进?

目不暇接的海沟,深藏黑暗,也窖藏神秘的灿烂

水色已变 海沟已变 神秘已变,只是初心不变

海沟是深潜人的第207块骨头,是名词

也是动词

蛟龙号把诗和科学种在海沟,孕育春天

一次下潜,沉浮世界目光 万千期待与仙境

壮写地球一路风光 生命绝响

海沟美学 世纪表情

我渴望

■郑培明

我站在加拿大的冰原大道上,

望着茂密森林和碧绿的湖水,

我渴望——

祖国没有被砍秃的山林,

江河没有因水土流失而泛黄;

我行走在欧洲的小镇上,

望着碧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

我渴望——

北京的天空不再灰蒙,

空气不再因雾霾令人发呛;

我站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

望着湛蓝的海水,

我渴望——

北戴河的海水不再一片灰黑,

祖国的海岸线也卷起纯净波浪;

站在日本的超市中,

望着天然安全的食品,

我渴望——

祖国百姓的餐桌上,

不再充斥着化肥农药,

毒素不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可是,毫无底线的利益追逐啊,

正在毁灭着我们的生命,

癌症的频发将成倍增长。

工厂的浓烟和废水,

正污染着祖国的天空江河;

农村的化肥和激素,

正在加速生命的死亡。

农民掌握着怎样的科技手段?

瓜果被打上激素的吊瓶,

塘鱼吃着消炎药成长,

本该为人类造福的科技,

正在成千上万的农民手中,

上演着伤害生命的癫狂。

充满正能量的科学技术啊,

你能遨游太空、深潜海底,

我渴望——

你真正担负起护卫生命的责任,

发挥出化假恶丑为真善美的力量,

这就是全中国人民的渴望。

行湖上远望各拉丹东峰

■陈 浩

科考羌塘张错边,

出航曙色正东天。

高湖向日散金羽,

远岸斜垂围野圆。

峰傲苍穹三万仞,

雪居云宇九千年。

西风细软催人勉,

忙趁波平多走船。

注:2016年10月29日 在那曲地区双湖县赤布张错考察。测量水深途中,气温很低,湖岸结冰。

中国的天眼开了

——写给南仁东教授

■郑劲松

中国的天眼睁开了

你的眼睛闭上了

南仁东,我第一次满含敬意地

说起一个名字就像说起一个传奇

刹那间 我看见中国的南方

一个大写的“仁”字立在山头

世界的东方 被这只眼睛的光芒照亮

还有黄皮肤的灵魂与思想

我只在一则新闻中见过你

站在天眼的骨架上

你戴着天蓝色的头盔

不,你就是把蓝天戴在头顶

像一个上了年岁的民工

皮肤黝黑 面容憔悴

当你突然在钢铁的管道上回眸

这目光瞬间像钢,像铁般坚定

你把中国的眼睛延伸

到宇宙 以至无穷无尽

一颗,两颗,三颗……九颗

那些脉冲星,从一万光年之外

向你奔跑 向你发出颤音似的致敬

因为这只眼睛震动全世界的生命

如果这也是一道脉冲

我相信 好多贪婪的目光已瞬间失重

我只去过一次天眼安放的克度镇

这一克,有多重,这一度,有多高

我知道,什么叫克己度人

那是我第一次站在天眼的边缘

感受到有种眼光如此炽热

这是500米口径的大眼睛

可以装下一群人不朽的灵魂

我听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

不,这是一个中国伟大的儿子

传递的脉冲 应答着

中国的方案 中国的力量

中国的梦想 中国的精神

你告诉了我——

中国的诗与远方就在这只眼睛之上

业拉山

■朱海峰

业拉山,业拉山,

盘踞汹涌怒江边。

经幡悬下七千尺,

飘做九十九道弯。

风起尘沙遮望眼,

雨来泥石藏惊险。

车挪蛇布行蜿蜒,

人入斜阳影孤单。

待我身躯丈量你,

直抵拉萨述心虔。

寄语袁隆平

■凌晓晨

看见你,就像看见站在庄稼地里的父亲

皮肤黝黑,额头上布满皱纹

念想和饥饿一样,关联我的微笑或者泪水

我知道你往返田野的信心,都在收获

家国情怀中自信和急迫

于是,我在遗忘的相册中,寻找失去的记忆

每一粒粮食,都携带着历史的血泪和汗水

每一口食粮,都隐忍着时光的委屈和坚韧

当轻风拂动万亩秧苗,我听见流水的静美

当金黄的稻穗低下头颅,我闻见沉默的气味

当获得成为满足,我看见山脉的稳定和允许

你依然如同我的父亲,默默走上阡陌

思考三系二系还是一系的问题

所有耕耘,都如同梳理自己,一个父亲

认识他青春时秧田中深陷泥土的脚印和无悔

一个播撒者,明白自己走过的区域

爱恨交加的悲喜,以及清晨阳光的积累

一个收获者确定的方向,不仅是暮年

夕阳能够奉献的光辉。一个整理土地的人

终生和土地最为亲密

看见你,就像看见深藏在土地中心的父亲

让母亲的灶火始终有炊烟升起

让欢笑伴随着知识的递进,让成长的自信

拥有逐渐成熟的根基,让每个孩子的雄心

在田野上挥洒回归的根本

此时,我想到天空

想到浮云,想到大海。如果揉碎父亲的心

铺展他的领域,是否能够拥有整个天地

真的。你是我的一个父亲,不再饥饿的经验

种植在神经之内,你的种植

造就了我的血肉之躯,以及精神

七律·仓颉碑

■柏 舟

圣人出世昧幽除,

谁记仓王造字初?

四目重光生智睿,

观天察物写真如。

传闻粟雨龙藏事,

讶见龟纹鸟迹书。

二十八文浑未识,

妄言猜度总乖疏。


 

《中国科学报》 (2018-01-05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