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22 9:18:30
选择字号:
“预录费”背后的家长思维

■陈彬

随着9月开学季的临近,众多今年的高考考生也得到了自己被心仪高校录取的喜讯,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这样的喜讯是有一定“代价”的。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湖南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要求高考统招生缴纳2000元“预录费”。也就是说,规定时间内不交费的学生即使已经达到了学校录取标准,依然拿不到录取通知书、不被录取。

这一规定自然引起了舆论的很多争议,而在笔者的印象中,湖南工商职院其实并不是第一所有此种做法的高校。多年前,也曾有高校要求学生在录取时缴纳部分费用。这些高校采取如此措施的原因只有一个——固定生源。说明白点儿,学生预交了学费就必须来就读,否则就要承担经济损失。

必须承认,当前部分被录取的学生开学时没来报到,从而影响高校录取数量指标的现象并不少见,只是仅仅为了多留住几个不想来的学生,便损害所有学生的利益,这真的合适吗?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则新闻见诸媒体的同时,一项调查数据也出现在公众眼前。第三方数据公司麦可思对部分院校2015级、2016级的本科新生研究发现,有1/8的本科生有转专业的意愿。其中,近1/4所学专业非首选的新生想转换专业。即便是所学为首选专业的新生,也有1/13的新生想要转专业。更有甚者,对2015级、2016级有退学意愿的新生研究显示,29%的本科生想要退学的主要原因为“所选专业与自己预期不符”。

一方面,高校在采取各种措施挽留(甚至是强制留住)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甚至不能就读自己心仪的专业,在现行的高校转专业的相关制度下,学生甚至要靠退学才能达到自己重新选择专业的目的。这两则新闻所构成的对比和反差足以令高校思考。

在笔者看来,此种对比产生的原因,依然在于高校没有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换句话说,高校的“家长思维”还很严重。在这种思维下,学生是要被学校“管理”的。学生不服从学校的安排就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就必须受到惩罚。于是,“方便学校管理”成了很多损害学生利益的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是,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利益都无法保障,学校办之何用?在此,笔者并不愿再提及“学校功能”之类的大道理,只是希望有类似行为的高校真的反思一下,学校的“主人”究竟应该是谁。

《中国科学报》 (2017-08-22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