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7/30 12:51:04
选择字号:
朱有勇的院士扶贫经:实现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朱有勇在试验基地讲解林下三七种植

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班学员面试现场

“不要紧张,我们就聊聊天。请介绍一下你的情况。”

“我叫李克华,19岁,富永村村民,中专毕业,报名参加马铃薯种植培训班。”

……

7月25日,云南省澜沧县富邦乡政府的羽毛球馆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招生面试。主考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村民们都是冲着朱有勇来的。“从来没听说过院士办班教农民技术的,这是头一遭。”他们想跟着院士学点本事,脱贫致富。

“我们知识分子应该把成果用到老百姓的土地上,教老百姓技术,让老百姓致富,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云岭大地上。

产业扶贫: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澜沧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截至2016年,全县有13.93万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8%。

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结对帮扶澜沧县,朱有勇带队多次深入澜沧县各村寨进行调研。他发现,澜沧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冬早蔬菜产业发展,如冬季马铃薯,完全有11、12月间播种,次年3、4月收获的可能。

要在蒿枝坝村种全国最早上市冬季马铃薯?许多人不相信,因为以前村里从未种过。

蒿枝坝村民李扎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包括他在内的10多名村组干部带头,每人出资1万元入股,依托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来了100亩土地,开始示范种植。

从2016年11月播种到2017年4月收获,通过初步测产,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100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

半年的时间,朱有勇用沉甸甸的马铃薯赢得了村民的信赖。

“我们希望把这里的冬季农业盘活。”朱有勇说,“种植冬早蔬菜的收入大约是夏季种粮收入的3倍,这里的冬季农业可以打时间差,农民就能多挣钱。”

而且,农民不用为销路发愁——马铃薯从地里刨出来直接装车运到省外。“每年2月到5月,北京人吃的醋溜土豆丝,5盘里有4盘是我们种的。”朱有勇研究冬季马铃薯已有十几年时间,“我到哪里试验成功了,收购商就去哪里下订单。”

如今,院士到大山里教村民种马铃薯,这在澜沧县已传为美谈。澜沧县农业与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明富告诉记者,今年将扩大冬季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扶贫+科研: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

细雨中,澜沧县竹塘乡李召梁子思茅松林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三七苗床上。这是朱有勇带领团队科技扶贫的又一个项目。

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的气候环境适宜三七生长,于是在竹塘乡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开展林下三七种植试验。

澜沧县松林资源丰富,适宜林下三七生态有机种植种的林地约为25万亩,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至15万元。

“如果一个贫困户能种一亩,那不只是脱贫,而是直接奔小康了。”朱有勇指着身后的松林说,“现在这片林子值钱了,不仅可以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同时还可以引导老百姓去植树造林,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除了富农,在朱有勇看来,开发林下资源种植中药材,更是让中药材回归山林,探索中医药发展路子的有效方式。

这是在解决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倘若仅仅扶贫,团队待不住。必须要有科学问题,把扶贫和科研结合起来,科研人员才有积极性。”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何霞红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一方面,我们带着科研成果去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另一方面,在扶持中出现的状况又激励着我们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去解决问题。”朱有勇说,“这才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教育扶贫:实现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一年多来,朱有勇已十几次来到澜沧县,大半时间是在村里度过的。

他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有一个家,被村民们称为“院士之家”。在这里,他耐心解答着村民们的种种问题,“要选择合格的脱毒马铃薯种薯”“拱棚可防霜避雨避病,减少农药施用量80%”……还手把手去田间给村民们示范操作。

今年秋天,朱有勇的“院士之家”将迎来240个农民学生,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班”的首期学员,分别参加马铃薯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中草药材种植4个培训班,跟着朱有勇同吃同住,学习农学知识和农业技术。

“打工没技术别人不要,来跟大科学家学点技术。”“跟着院士学,收入能翻倍。”“院士说,干得好还能留下当老师哩!”前来面试的村民有的只上过小学一年级,但他们个个都有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在澜沧,素质性贫困依旧是难题。据了解,中国工程院正在向云南省教育厅争取产教融合项目,有望构建一个产教融合的普洱市职业教育澜沧分中心。

对于这所由院士牵头的职业学校,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提出,要走“抗大之路”,把学校办在田间地头,带动老百姓学到真技术,实现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有人问,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朱有勇摆摆手,笑着说:“搞了一辈子农业,积累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来扶贫就都用上了,把农民带富,心里真的感到高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