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27 13:27:35
选择字号:
考生该如何看待排行榜

 

■本报见习记者 王之康

最近,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填报志愿成为万千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此时,网上的大学排行榜、学科排行榜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2017广州日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大学毕业生高薪职业类排行榜”、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公布的“2017全球最佳声誉大学排行榜”等,让人眼花缭乱。

那么,这些排行榜是否具有科学性?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呢?

多样排名是一种进步

对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圣持有乐观态度,他认为,越来越多具有不同关注点的排行榜的相继出现,其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的一种进步。

“以前,学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体现了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社会力量很少能够介入到对学校的评价与管理中去。”操太圣说,如今在传统的政府和学校的二元关系之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他们愿意就大学的生源质量、教学水平、毕业生就业薪酬等编制一些排行榜,可以看做是社会力量在对高等教育或者说对大学办学发挥着某种第三方监督功能。

无独有偶,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也认为,“排行榜的多样化是好事”。

在刘志业看来,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会通过其办学经费、论文发表、科研成果、生源质量以及学生就业等各方面展现出来,但由于多样化,每个机构所采取的指标和指标的权重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相互补充,更加充分地说明学校的整体办学情况,因此,在了解一所学校时就不再是盲人摸象了”。

“排行榜能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一所学校的水平和办学实力。”刘志业说,每一个排行榜或者说每一个排行榜的研究机构注重的都是大学的某些方面,所以在不同的排行榜里,同一所学校的名次也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但也不尽然,因为真正好的学校,在不同排行榜里的大致排名是差不多的”。

协商性评估更有意义

在强调排行榜多样化的同时,刘志业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那就是如何确保排行榜的科学性。“大学排行榜的意义,就是给公众一个客观的引导。如果不科学,就没有意义了。”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刘志业所担忧的排行榜科学性问题,其实就是排行榜的局限性。因为评价大学水平的很多要素并不适合,也无法完全量化,比如大学氛围。

“大学排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机构的排名,该排名是对大学综合评价之后的结果之一,并非大学综合评价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其中的很小部分,如果只排名而忽视其他评价内容,那么可能就过于狭窄了。”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另一类是媒体的排名,这类排名不能作为大学评价的一种专业参考,只能作为大学外在影响力的一种显示和证明。

刘志业认为,要想让排行榜变得更加科学,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度地规范。

据他介绍,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比较短,发展比较快,公众对大学的认识不像西方大学那样因为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比较稳定。此外,当今的排行榜比较多,在不了解学校实际的办学情况下,借由媒体等方式亮相比较多的排行榜会对考生和家长造成比较深的印象。“因此,排行榜不能以牟利为目的,而且要具有严肃性”。

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看来,排行榜是无法用是否科学来衡量的,因为“一切评估都是主观的,任何排行榜都有价值因素,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与权重,都代表了各自排行榜的价值判断”,所以“只能说排行榜有没有意义,取决于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不是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周光礼认为,要想让排行榜更有意义,就需要采用国际上所提倡的协商性评估,即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协商,公开讨论,最后形成价值共识并作为评价标准。

排行榜仅可作为参考

那么,排行榜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这些排行榜是重要的信息源。”周光礼说,条件非常好的家庭可以付费找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但更多的普通家庭则依赖于自己上网查询、中学老师建议以及各种排行榜。这些排行榜用老百姓能够看得懂的语言,告诉大家某所学校、某个学科大概在全国的位置。

其实,很多大学整体层次虽然差不多,但学科差异却非常大。以华南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为例,两所学校都是“985”工程高校,整体实力相当,但华南理工大学的食品专业也许能进入全国前5名,但东北大学的食品专业也许还进不了全国前50名;相反,东北大学的某些学科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无法匹敌的。“像这样的信息,通过学科排行榜就能传递给公众了。”周光礼说。

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除了可以将排行榜作为一个参考外,“考生选择学校时,最关键的指标应是更多考虑与自己发展的匹配程度、自己的成长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这所大学能为自己提供什么东西。每个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包括优势潜能、个性、学习成绩、人生定位、职业规划等各种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选择大学。”

此外,在专业的选择上,当今各类学科的排行榜五花八门,而且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新专业也在不断涌现。对此,考生又该如何看待呢?

对此,储朝晖曾表示,这些热门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人从事相关工作,但并不建议盲目跟风,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新兴领域往往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是否选报这个专业要根据个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这一观点,周光礼也深表赞同。“这些专业现在看上去很热门,但过几年之后人才饱和,又会变成冷门专业。”他说,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曾经的热门专业如法学、计算机等,其现在的境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正应为如此,周光礼建议,如果着眼于长远发展,本科还是要读一些基础学科,因为可以把基础打得更牢,发展后劲也会更足。“中国是文凭社会,很多人不会止步于接受本科教育,将来还会读硕士和博士。这就像打地基,打得越深越牢,将来就会越有优势,投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很快超越别人”。

《中国科学报》 (2017-06-27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