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爽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5/16 15:30:16
选择字号:
谢和平院士: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

 

“是地球人都要有灾害的意识,都要有灾害的教育。”5月12日下午,四川大学举行第四届“青年·责任·梦想”大学生抗灾减灾灾后重建国际论坛,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提出了这个观点。

谢和平院士在论坛上说,川大要办成一个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办成一个不断协同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的大学;办成一个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和社会文明灯塔的大学。

他表示,要建成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就要培养每位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未来的责任感。 “不断从抵御自然灾害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高人类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是每位青年学子应该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9年涅槃,从灾害亲历者到救助重建者

虽然在“5·12”地震中受损严重,但四川大学不仅在第一时间完成了自救,更是在2008年6月,灾后仅仅一个月,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四川地震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以此动员及统筹不同学科领域人才,为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高质量的科学与技术支援、研究和服务,并协助灾区进行长远的社区重建工作。

川大在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参与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双方合作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并面向全球引进了联合国教科文原助理总干事卡隆基教授担任院长。

四川大学先后历经了汶川特大地震和雅安地震,并全程参与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谢和平院士说,震后九年,川大实现了从亲历者到救助者再到建设者的三阶转型,这是沉潜之后的成长,也是痛定后的觉悟。

据介绍,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使地球人都要有灾害的意识,都要有灾害的教育”的理念,广泛开展了重大灾害应对研究、灾后重建技术服务、专业人员培养、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等工作,逐步成为国际组织和机构培养防灾减灾、重大灾害危机处理的国际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学院在学生培养中,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以灾害中的人为中心”,以人在灾害中的迫切需要为导向,系统地培养可以在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次上直接服务社会的高端人才。

截至目前,学院已经培养了灾害护理等专业硕博士生300多人,开展防灾减灾培训5000余人次,为增强人们灾害意识、深入开展灾害教育、提升人们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能力,作出了一流大学应有的贡献。

影响国际,为应对全球灾害危机贡献中国力量

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社会服务,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还举办了多次专业论坛,吸引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到惠及人类的共同议题中。

刚举办的四川大学举行第四届“青年·责任·梦想”大学生抗灾减灾灾后重建国际论坛本就得到了200多名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生代表,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国内高校的学生代表的支持。

论坛上,谢和平院士强调,尽管灾害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把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做好抗灾减灾工作需要全球各地的人们,特别是各国的青年学生的共同参与。

在此次论坛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的Tom Konsnik教授说,“谢和平校长提倡‘使地球人都有灾害的意识,都要有灾害的教育’,这种清醒的意识落实到川大就是建立世界第一所灾后重建和管理学院,以加强全世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全人类的关心,是极好的一件事。”

谢和平院士表示,“如今,川大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更为宽广,居安思危的意识更加强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加雄厚。”四川大学将继续立足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师生携手合作,努力为应对全球灾害危机,提升人类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能力发挥中国力量、作出中国贡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