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房琳琳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5/12 10:33:31
选择字号:
国际科技合作:唱响“一带一路”好声音
专访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

 

编者按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实际上,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已经唱出了“好声音”,并将演奏出华丽的乐章。

即将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助推科技创新合作,以及在其框架内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已经获得广泛共识。中国科技管理部门该如何借助国家外交的主场优势,高效推进与沿线国家的重要国际科技合作?就这一话题,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日前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凝聚共识 科技双多边合作大有可为

记者:您怎么理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与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

叶冬柏:中国在4年前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了国际上广泛响应,科技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我想,可以先跳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定范围来思考这个问题。

当今世界已经把创新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而科技创新是核心,各国对它都非常重视,把它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国际科技合作有它独特的优势,科技无国界,科学家在讨论科学问题、研究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出发点是为全人类谋福祉,因此,科技成果可以很快共享。基于这两点,在科技创新领域,大家最容易达成共识。

再回到“一带一路”倡议的讨论范畴,沿线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发展基础不尽相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意愿强烈,科技合作相对而言更容易,因此,在“一带一路”总体合作框架内,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求同存异 中外科技合作呈多赢态势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来的时候,西方国家质疑中国借此输出过剩产能等,中外科技合作又是如何打消这些质疑并取得沿线国家信任的呢?

叶冬柏:在科技创新领域,各国有各自的特点,中国不会自以为大甚至自以为是。只有开展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产生更丰富的成果。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是“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我们希望在与沿线国家自身发展计划比对后,求同存异,找到双方感兴趣的合作内容和项目,结合彼此的优势,使双方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合作更加顺畅和完整。

实际上,对于某些沿线国家来说,中国惠及民生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用于改善其人民生活和生产,促进其经济发展,我们为何不能把这类技术转让给他们呢?而且,科学家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是大家非常愿意看到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正是我们与各合作国高效沟通互动的好时机。如果按照一对一模式去沟通,很难快速推进很多的高层会晤,而有效利用“一带一路”平台,我们在两三天就可能召开一二十个双边和多边会晤,沟通效率大幅提升。

多措并举 多层次科技合作“连连看”

记者:在与沿线各国达成共识及至共赢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方式?

叶冬柏:沿线国家科技发展程度不同,我们设想的合作方式有几类:第一,与基础研究比较扎实的国家合作,主要是就共同关心的重大科技领域的重大课题开展共同研究,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平台;第二,与拥有较成熟基础技术或经验的国家,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把我国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嫁接”过去;第三,我国成功建设的15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数百个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方式,引起沿线国家的强烈兴趣,合作开发高新区和孵化器也是一种合作方式;第四,对欠发达国家,通过开办技术培训班,广泛地培训对方国家科技人员,为今后开展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人才交流 科技资源互动“第一法则”

记者: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科技人才交流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叶冬柏:总体来说,以人才交流带动国际科技合作是第一法则。通过人才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和互信,是开展更广泛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以前我们经常说,人才战略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主要倡导“走出去”。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当然好,但国内科研人员如何“为国服务”也同样值得思考。在特定情况下,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和联系的时候,希望科技工作者能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报效祖国。

此外,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员来华交流,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2013年科技部启动实施了“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支持亚非地区4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目前,已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蒙古、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埃及等国家200余名青年科学家来到中国,在各领域开展科研工作,知华友华的国际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旗舰项目 科技合作远航的“压舱石”

记者:除了互派科技人才,还有哪些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方式?

叶冬柏: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还包含另外两个重要部分。首先,科技进步本来就需要科学家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其次,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旗舰项目,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如果说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的助推器,那么,旗舰项目就是确保其稳健推进的“压舱石”。

早在2001年,我国就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就是要通过统筹、整合中国产学研科技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共同推进全人类科技进步。现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我们希望就共同关注的能源、资源、环境、健康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跨国界科技攻关与合作。(科技日报北京5月11日电)

延伸阅读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数据

截至目前,中国跟158个国家和地区有科技合作关系,已经签订111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向全球71个驻外使领馆派驻了146名科技外交官。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开启了九大创新对话机制(中美、中欧、中德、中法、中以、中巴(西)、中俄、中加以及中国和比利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六大科技伙伴计划(中国非洲、中国东盟、中国南亚、上合组织国家、拉美国家、阿拉伯国家),基本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覆盖。

共建联合实验室新方向

目前,科技部支持建设了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国—柬埔寨食品工业联合实验室、中国—尼泊尔地理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海水养殖联合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等联合研究平台,并积极与埃及、印尼、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在水资源、生物技术、高温气冷堆、棉花生物技术等领域筹备建设联合实验室。

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新网络

科技部充分发挥各地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积极支持与沿线国家地区开展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建设,并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年度或两年一度的区域性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大会。目前已举办了5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科技合作论坛、4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并开展了“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虚拟中心”建设等。

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新机制

2016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G20杭州峰会后第一个落实创新增长方式的行动,也是第一次在G20框架下建立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机制。20个G20成员国、6个嘉宾国、有关国际组织官员齐聚北京,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会议发表了《二十国集团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声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