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3/8 12:57:36
选择字号:
莫让成果转化“梗阻”在最后一公里

 

两会视点

“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科技成果转化,这让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伟光委员欣喜不已。

黄伟光所在的单位,主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为上海“孵化”科技成果。“我国正在打造从法律到专业机构,再到企业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圈’。”对于成果转化,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过去人们认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梗阻,迫切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去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的实施,有效破除了体制机制性障碍。

“作为科研活动转变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从整个创新价值链上来看,科技成果转化表现为周期长、投入大、难度高、成果少,推动起来依然困难。”他说,科研成果能否批量、低成本复制并具备市场价值,还需进一步开发研究、技术调整和验证。一个典型的IT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平均需要1—3年,其他技术则需5—8年甚至更长。

在黄伟光看来,成果转化还面临难度高、成果少的情况。“由于转化过程多为原有研究活动的精确细化(工程化),难以符合科研评价中的‘首创’要求,不易出现‘高档次’成果,多数科学家不愿从事这一工作。”他表示,加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PI体制难以支撑后续工程化研究,导致科研成果数量巨大,但具备转移转化的成果并不多。

根据近年调研高校和科研机构情况,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刘建委员剖析,“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与“现实”的中试、量产环境差距较大,在科技成果市场前景不明前提下,风险资金难以投入到中试和量产等耗资较大的中间环节,导致很多实验室获得的发明创造难以有效产业化。

“短视性考核制度加剧了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许多科研院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以自然年为单位,这与科研本身规律相矛盾。”刘建说,即要求科研人员每年必须达到一定科研任务量,而非以研究周期进行考核,使很多科研人员的应用研究项目不是以成果转化为目的,而以结题为目的。“浅尝辄止的研究,自然导致结题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点变成老堵点,老问题有什么新解?刘建认为,除培养人才、知识积累、科学研究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把向企业和社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作为重要目标,不能只为研究和评奖而研究。

“建议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上,给予科研院所更大的自主权和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应改进和完善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办法,增加应用型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指标权重,探索设立成果转化类职称和岗位。”刘建说,要把知识扩散和技术转移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重点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和许可等进行转化。

在黄伟光看来,既懂科学、技术、金融,又懂工程、商务和市场的专业转移转化机构将提升转化成功率,政府应建立相应准入标准和监督机制。“让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联手设立研究机构,变以往‘接收成果’为‘联合孵化’,让成果孵化前移至实验室后期,鼓励科学家带着成果走出实验室与企业联合成立合资企业。”

(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