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醒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20 10:20:18
选择字号:
科学文化的特性

 

■李醒民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各种亚文化之一,不用说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科学文化又有不同于其他亚文化之处,具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或具有与其他文化相较显得特别突出的性质。

(一)科学文化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而非虚幻的。科学文化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界(以及社会和人的某些方面),它们都是现实存在的即实在的,不管这样的实在是实体还是关系。科学文化的内容尽管有某种约定的甚至虚构的成分,但是由于其外部实在的强制,以及客观而严格的方法的约束,加之公开的批评和多元竞争的格局,所以科学知识不可能天马行空,基于其上的思想、精神、心态当然也不会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

(二)科学文化是最有效的研究真实世界的途径和知识生产的理想形态,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在人类所有文化的知识体系中,无论就其系统性和严密性而言,还是就其量的多少和质的精粹而言,科学文化的知识体系无疑独占鳌头。

(三)独创性是科学文化的独特要求和鲜明标识。独创性使科学文化区别于重复的物质生产文化,也区别于有价值的和可复制的精神生产文化。独创性是科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冠军或世界第一,没有世界亚军和世界第二。因此,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都十分重视优先权。

(四)科学文化是尤为强烈的理性的和实证的文化。史前时期和前科学时期的各种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经验的特征,但却显得特别薄弱或不甚突出。在科学文化出现之后,同时代的其他亚文化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科学文化相比,其理性和实证的成分显然要逊色得多。科学强烈地受到理性和经验的制约;科学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为先导,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的鲜明标识。

(五)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科学文化内部的怀疑和批判对于科学发展和进步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也是建设性的力量。怀疑是迷信的清洗剂,批判是教条的解毒药。在科学文化中,作为怀疑和批判主体的科学家不光是怀疑和批判他人的或共同体的已有观念,也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这是抑制草率的或有缺陷的科学产物出笼的有效工具,这对于科学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自以为非。

(六)科学文化具有普遍性、公有性和共享性。各种宗教、民俗和艺术门类(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的人文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实质内容到表现形式,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科学文化尽管在创造过程中及初级阶段多少带有一些地方特点和个人色彩,但是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充分交流和再加工,这种差异在成熟的理论中便大为减少,从而具有其他亚文化所不具有的普遍性。也就是说,科学文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共同的,能为每一个乐于分享它的个人和群体所共享。

(七)科学文化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非历史性。科学文化之所以自主性强,是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结果较少受文化与境的影响,也是因为科学强固的内在逻辑引导科学自主发展。这种自主性决定了科学文化的主动性: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而本身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样一来,历史中的科学的某种非历史性,显然是由科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起的,当然也与经验事实的稳定性有关。

(八)科学文化是见解和诠释多元化的竞技场,是争论和辩驳制度化的语境。科学争论使用的语言是在正式科学交流中的有节制的、没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许多传统的驳斥模式——诸如对个人的恶毒攻击、谴责卑鄙的动机、诉诸权威、演戏般的讲演等——在科学中极少公开使用。否则,它们会被认为是病态的,而且几乎肯定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科学发展伴随着科学观念的局部调整,科学革命是科学观念急剧而根本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派拥有各自的科学观念(也可以广而言之称其为范式),即不同的理论实在和认识框架等,见解和诠释的多元化盖源于此。对于科学理论的评价和取舍既有外部的确认,又有内在的完美,但前者更为根本。

(九)可靠性(即可信性)的声誉在科学文化中是首要的个人资产,同行评议是科学文化的关键制度。齐曼揭示,这份资产作为长期的物质资助和社会尊重的来源如此宝贵,以至于科学家不会冒险求取短期收益。在科学家的教育以及他们从事研究的学徒生涯中,这是被大力强调的,并且被诸如同行评议之类的许多社会实践所强化。他还特别指出,同行评议是科学文化的关键制度。身处科学文化氛围中的科学家,相当多的人并不把权力和金钱放在第一位,也不投机取巧以获取立竿见影之效,而是看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和道德声誉,追求长远的、意义比较重大的科学目标。求实的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也使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较少仰赖长官和权威,而把个人信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十)科学文化具有某些伦理道德的蕴涵,尤其是诚实第一。科学文化主要是知识体系及其伴随物和衍生物,并不是伦理道德体系,但是它也蕴涵某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如果科学家在做实验和写论文时弄虚作假或抄袭剽窃,他就会被从科学界清除出去。与诚实原则相关的还有另一个原则,就是不要把威胁作为迫使别人改变观点的手段。要别人改变观点应该摆事实,讲道理,凭证据,以理服人。

(十一)科学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有机的、生物的现象。马赫早就认为,科学无论就其起源、目的而言,还是就其行为、进化而言,都是一种类似生物的、有机的现象。他说:“我们的整个科学生活在我们看来好像只不过是我们有机体发展的一个方面”,“我们在科学领域中的行为一般而言只不过是我们在有机体生活中的行为的副本”,“科学显然是从生物的和文化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辛普森沿着这条思想进路进一步强调:科学中的所有系统具有类似生物的组分。文化本来就是生物现象,科学作为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生物现象。

(十二)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多元张力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我在1980年代中期曾经论述过,科学是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张力中成长起来的。其次,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与经验事实符合或对应,这就决定了科学的客观性——冲淡为“主体间性”的客观性也是客观性的一种形式——是不可抹杀的。但是,科学概念又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和理智的自由发明,科学的基础也具有某种虚构的特征。这就形成了科学文化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张力,关键是如何在二者之间维持正确的比例和微妙的平衡。(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7-02-20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