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李晨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2/26 20:20:41
选择字号:
联合创新盘活“放错地方的资源”

近年来,畜禽养殖废弃物这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备受瞩目,将其合理处理和资源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过,如何把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实现畜禽废弃物循环利用,却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做起来十分复杂,任务非常艰巨。

近日,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2017年度工作总结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联盟总结了这一年里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记者了解到,通过联盟的协同创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应运而生,还形成了可以为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提供借鉴的成功做法和技术模式,真正盘活了“循环发展”这盘棋。

“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事关长远,事关大局,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全面推进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建设为抓手,深化认识,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如是说。

京津冀先行先试出成效

据统计,京津冀地区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为15656万吨,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5144万吨,蔬菜废弃物年产生量约为8878万吨(鲜重),每年可产生果枝等果园废弃物1633万吨,深入研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迫在眉睫。

众多农业废弃物中,畜禽废弃物问题更是让科学家们担忧。

京津冀地区的畜禽养殖规模基本涵盖了全国大、中、小三档不同的规模化养殖水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书记高华表示,京津冀地区农牧业废弃物数量巨大,部分地区超出废弃物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地区很“特殊”,因为这里具有典型性。据测算,当前京津冀地区的畜禽存栏总量约占全国6.9%,“虽然京津冀地区养殖总量不高,但由于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有限,由此造成的单位耕地氮、磷负荷约是全国的2.5~4.6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董红敏指出了京津冀地区畜禽粪污处理的巨大压力。

而且,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对环保的要求也更高、挑战更大。因此,专家认为,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取得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在其他地区都可以借鉴。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关于畜禽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农业部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任务,推动京津冀地区现代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联盟组织实施了“京津冀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科技联合行动”(以下简称科技联合行动)。该行动自启动半年以来,在提高京津冀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董红敏介绍,科技联合行动以“1+3+9”的模式开展工作。其主要包括在1个联盟的工作框架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京津冀3地农科院,开展3种养殖规模的模式集成示范,在9家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并通过现场观摩会等进行模式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宣传培训扩大行动的影响力。

陈萌山表示,“1+3+9”工作机制推动示范企业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85%以上,有力推动了京津冀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也保证了京津冀畜产品生产和市场供应总体稳定。通过联盟,真正把产、学、研、推四个方面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协同作战的机制,解决了许多过去想攻克而没有攻克的难题,干成了许多过去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

此外,科技联合行动试点示范的作用十分显著。天津农科院、北京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河北省农业厅、天津市农委及中国农科院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了一批示范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获利的模式,正在逐步从面上有效地带动粪污的科学合理利用。

北京农科院作为区域农业科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参与中也突破了重大技术瓶颈和技术模式。“如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沼液滴灌技术,解决了沼液滴灌易堵塞的难题,减少了因沼液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高华说。

科技支撑打造创新技术和模式

据测算,全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足60%;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年使用农膜200多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

专家指出,这些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用则利,弃则害,迫切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迅速打开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的新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表示,这一年里,联盟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在农业部畜牧业司和科技司的指导支持下,开发了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学,为各地畜牧业以地定畜、制定农牧循环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将畜禽粪污变成肥料和能源是科学家们重点攻克的科学问题。联盟经过多年努力,集成了中低浓度污水厌氧发酵技术、新型高效粪便堆肥调控技术、生物质除臭控氨技术、粪水混合发酵、牛粪垫料生产等核心技术,为畜禽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关键技术。

记者了解到,这些核心技术已在河北京安、天津神驰等企业示范,沼气发酵效率提高20%,堆肥能耗降低30%,堆肥过程氨回收率85%,沼液减量化70%以上,牛粪发酵后作为垫料使用。

在秸秆再利用方面,联盟开发了玉米秸秆为原料,热解炭化定向制备生物炭技术,研发了秸秆生物炭基有机肥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并开展了炭基有机肥产品生产工程示范及应用效果验证。

除了这些技术的创新之外,联盟还在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我们在研发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示范综合考虑畜禽养殖类型、养殖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集成示范了三种不同规模/主体的7种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李金祥介绍。比如,家庭农场—三改两分再利用模式、规模养殖场—种养循环利用模式、整县制推进—专业化能源利用模式等,联盟还围绕源头减量、粪污无害化处理、粪污综合利用、监测标准等方面构建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起草了10多项技术规程,指导各地畜禽废弃物资源利用行动。

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升,有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已经处于并行阶段。“但是,在农业废弃物产品、装备标准化方面,我们与美国、欧洲等先进发达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陈萌山表示。

在专家看来,联盟未来还应该努力开创创新联盟建设新局面,在种养结合、农业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在整县推进、示范县建设上下功夫,在协同攻关、创新技术模式上下功夫,在争取支持、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探索实体化运行机制

通过科技联合行动,联盟各成员单位和企业都切实感受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效,希望进一步加强实质性合作。李金祥表示,在农业部科技司的指导下,正在积极探索实体化运行,通过组织优势单位形成新型主体,通过方案设施、设施设备建设、商业化运行为整县制推进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联盟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协同创新处处长庄严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首先,推动联盟区域内联合行动,为多主体实体化合作奠定基础。

目前,他们正在以京津冀畜禽废弃物联合行动为契机,探索联盟、科技单位、地方政府、企业实质性合作机制,通过联盟理事长单位、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技术研发科研机构和技术示范企业签订了四方合作协议,促进联盟各方在养殖废弃物利用的实质性合作,为科技联合行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其次,催生联盟产业内综合研究院,为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提供载体。

庄严介绍,联盟正在积极推进实体化运行,筹建中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院将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支持企业以核心技术打造产品优势,以系列技术的开发全方位延长产业链,逐步由单一的技术和产品优势转化为整个产业的系统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集群。

而且,“联盟企业成员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通过与科技项目结合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以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方式调度人力资本等各类技术要素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及配置。”庄严说。

专家认为,联盟通过多方合作及研究团队整合推进实体化机制创新,推进了联盟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为促使产业链中各主体在良性组合中催生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技术模式和可持续运行的机制提供了孵化器。

“明年,我们将加快推进联盟实体化运行,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化运作原则,通过PPP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粪污处理利用领域,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切实加快推进联盟的实体化运行,推动粪污处理利用产业发展。”李金祥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