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15 9:44:21
选择字号:
鸟儿走了,水就净了

非常难得一见的白鹤和赤麻鸭凭水而邻。

这里的灰鹤大群令人叹为观止

刚睡醒的大鵟打了个大哈欠。

每每入秋,灰鹤都集结而来

以此为中转站的白枕鹤。孙少海摄

■本报记者 胡珉琦

说起北京的观鸟点,鸟友们一定会提到野鸭湖湿地公园、官厅水库。每年秋季,数以万计的灰鹤、天鹅和各种雁鸭类纷纷在那里过境飞往越冬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这两个地点的显示度也是最高的。

但有一个地方,虽然低调很多,却被一些鸟友视为圣地。有研究人员观察发现,曾经那里鸟类聚集的壮观程度不亚于洞庭湖。它叫不老屯。

不老屯位于密云水库正北岸,湿地面积大约有二三十平方公里,再往北就是燕山山脉。据说不老屯镇的名字来自一个传说——山上一日,人间几世,这个村子里有一位年轻人因为上山砍柴变成了“活神仙”。

有趣的是,不老屯中人不老的说法到现在还被人传颂,原因是全镇的长寿老人很多。人们认为那都得益于当地出色的自然环境。

显然,鸟的选择和人是一样的。

遗憾的是,那片让人惊奇的土地很快就将建设水源涵养林工程,目的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可这对于鸟类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吗?其实,林子大了,鸟还真不见得就多了。科学家解释,北京所有的一级保护鸟类,珍稀濒危鸟类都是需要大型开阔生境的水鸟或者依赖农田、灌丛和草地的其他鸟,如果改变了它们适合的生境,这些鸟也就保不住了。

那么,如果鸟不在了,水环境还能如愿改善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猫盟举办了论坛,邀请那些熟悉不老屯的人聊它的前世今生。

即将消失的观鸟圣地

2013年,北京首钢男篮在那个赛季末以总比分4比2击败新疆,拿下了球队第二个CBA总冠军。著名观鸟人、生态摄影师孙少海记得特别清楚,就是在那一年,他在不老屯拍到了白鹤一家三口的照片。

白鹤是一种在北京地区非常非常少见的鸟种。它们在全世界都只有3000多只,98%以上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迁徙经过北京的很罕见。迄今为止,北京的白鹤记录屈指可数。

孙少海第一次知道不老屯是在2009年3月,当时是为了寻找传闻中的白鹈鹕。此后,他每年不间断地去那里探访、拍摄,看着东方白鹳、大鸨、天鹅、白枕鹤、赤嘴浅鸭、雕鸮、大鵟、金雕、红隼等等不计其数的涉禽、猛禽在那里觅食、求偶、打斗、憩息。

“不老屯特别安静。”孙少海留意到,不老屯的村民从不害鸟,所以那里的鸟没有警戒心,“尤其是跟越冬季节的官厅对比,情况很不一样”。

不曾去过不老屯的人很难想象鸟类在那里聚集的景象,但原中国观鸟会总干事、中青年观鸟联合会顾问、科普作者关翔宇给出的调查数据是最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目前统计北京地区的鸟种在500种以上,在不老屯有记录的是287种。

单凭种类数量,它的确不如野鸭湖。“但如果考虑到它生境比较复杂,植被类型相对单一,林鸟种类少,这样的生境特点能拥有200多种鸟类已经非常震撼了。”关翔宇说。

其中包括了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大鸨、白鹤、白头鹤、金雕、白尾海雕、遗鸥等至少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白枕鹤、卷羽鹈鹕、白鹈鹕、黑脸琵鹭等4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些种群数量数以千计。中国是鹤类大国,共有9种,北京地区有7种,而不老屯是北京唯一一个记录有全部7种鹤的地方。

每年秋季、春季和冬季,关翔宇在统计北京鸟类重要记录时会发现,有些季节不老屯重要鸟种的记录会占到全北京的一半,甚至超过一半。很多北京的新记录也会在不老屯诞生。不老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此期间,不老屯的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最早那片区域以农耕地为主,田里有大豆。孙少海常常看着他最喜欢拍的大鸨,拖着沉沉的身体,低头捡豆荚吃。后来,大豆改种玉米了,孙少海说:“大鸨没有细粮了。”

再后来,也就是2015年之后,库区明令禁止耕地,退耕改种黄草,于是那里变成了一片荒草滩,鹤和雁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关翔宇举例,越冬的灰鹤几乎是从以前的两千只以上,变成了十几只,甚至是个位数。不过,这时候老鼠变多了,不老屯很快就变成了猛禽的乐园。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库区将来都种上单一种类的大树,这个湿地鸟类天堂将不复存在。

维持水质离不开动物

众所周知,候鸟在春秋两季会沿着比较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迁徙。那么,区区一个不老屯的消失,会对它们长长的迁徙之路产生什么影响?

在这次论坛上,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博士、曾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任科学与保护项目主任的闻丞根据中国科学家已有的研究结论给出了一个重要信息:雁鸭类、鹤类有着一条相同迁徙路线,它们从长江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起飞以后是一站直飞密云、官厅的,中间没有任何停歇。

这中间长长的一千多公里,它们已经找不出哪怕一处可以歇脚的地方。在闻丞眼里,华北平原最北边仅剩的生境,就是它们迁徙的最底线了。

付出这样的代价,这里的生态环境本身可能得到什么好结果吗?“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认识误区。并不是把动物赶走了,只剩下植物,水就干净了。事实上,研究已经发现,大型动物对维持水质是有重要作用的。”闻丞说。

大约在十年前,闻丞参与了北大和科技部资助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额尔古纳河的一个水生态研究项目。科研人员在项目结果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哪怕污染的负荷很低,当水里没有足够多的鱼,没有足够多的鸟的时候,一定会暴发水华,水一定会坏。

这个结论到底可不可靠,可以拿北大一个持续了10年的“实验”证明。2005年,还是在校生的闻丞为了保住未名湖的一对鸳鸯,向学校建议并参与了燕园北部水系的建设工作。他们尝试了生态减渗、污水循环、恢复水系连通等方法。

当年的北大维持着除了颐和园以外,整个北京平原地区最完整的一个鱼类群落。它所拥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密度,对比藏东南、云南、川西、东北一些地区都是非常出众的。2015年水系建成到现在,两年时间,鸳鸯的数量已经超过50只。

闻丞介绍说,在这项工程中,他们同时监测水质,并和圆明园这样的水系作对比。发现氮和磷是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物,北大的来水中氮磷含量是劣五类水质标准的十倍百倍,远差于圆明园输入的水质。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没有出现过水华。

“对于所有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常规技术而言,控氮是很容易的,但控磷却不易。所以,所有大型动物身上都含有非常高的磷元素。”闻丞认为,之所以常规富营养化处理控不住磷,就是因为这些常规技术系统里没有这些大型动物的位置。

为了保住更多的湿地

尽管密云水库的水质更优,保护也更好,但它一样会遇到氮磷输入的问题。“这是因为整个东亚平原地区集水区本底的土就很肥,陆地生态系统又太肥沃,特别容易富营养化。即使没有人类污染,光雨水带来的那些氮和磷就够多了。对水体而言,施了肥,又不靠食物链,不靠动物一步一步把这些元素带出来、消解掉,它们就只能淤在水里,水就会出问题。”闻丞解释说。

他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密云水库变成了一片没有鸟的水,我们再去监测氮和磷,不出五年,一定会看见一条往上涨的线。

不过,北京也不是没有任何机会。目前闻丞团队正在积极参与北京生物多样性地标和生态网络规划工作,并与环保部门密切沟通和协调,为的是保住更多这样的湿地以及那里的生物多样性。

“荒野不仅仅存在于遥远的无人区,就在北京,就在城市人口的身边,也有自然的天堂。它们更需要科学家的研究、老百姓的关注和了解。”闻丞呼吁道,“只有把我们有限的城镇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保护好了,才有可能保护更广袤的荒野。”

《中国科学报》 (2017-12-15 第4版 自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