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利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7 10:28:53
选择字号:
“生产能力分享经济”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本报见习记者 赵利利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分享经济等新兴经济业态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分享经济引发高度关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为什么分享经济会火?”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凤霞在近日召开的2017“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论坛上说,“因为它追求的是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与高效配置。”

市场表现“亮点纷呈”

于凤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知识技能、房屋住宿、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生产能力和医疗分享领域的交易额分别为610亿元、243亿元、2038亿元、7233亿元、3380亿元、155亿元,知识技能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长最快,增长率达到了205%。

何谓分享经济?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分享经济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

“分享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从技术、主体、行为、文化特征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于凤霞介绍道,“技术方面,分享经济基于互联网平台;主体上,大众参与;行为上,经济行为的权属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另外,‘不求拥有,但求所用’是分享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的重要文化特征。”

于凤霞进一步补充道,“分享经济的目标是追求效率最高,以互相信任为基础,以可分享的资源为前提,受信息技术支撑,核心是用户体验最优。”基于此,分享经济的上半场可谓“亮点纷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表现最活跃的领域大都带有分享经济的基因,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共享单车等一时间迅速崛起。

分享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大幅扩张,其带动就业的效果非常明显。于凤霞列举了几个不同领域的分享企业:在猪八戒网,全职依靠创意分享来生活的人达到10万人次;滴滴出行为社会创造了1750万灵活就业机会;回家吃饭注册家厨已有16万余人;饿了么平台注册配送员超过100万人;小猪、途家等带动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超过200万人;2017年上半年每新增100人就业就有1人为共享单车服务。

信用乘数效应得以体现

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分享经济的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于凤霞表示,“先行领域开始出现大的并购,包括整合兼并及战略合作等形式。这是竞争格局趋向稳定的前奏,市场结构从过度分散走向适度集中、竞争从价格补贴走向体验改善。”

“信用”是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于凤霞看来,我国信用平台建设开始见成效。她介绍道,平台信用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平台—征信机构、平台自建、平台—保险机构三种类型。平台—征信机构通常与征信机构合作加强信用甄别与管理;平台自建通过身份证校验、绑定实名制手机号和银行卡、评论等建设信用体系;平台—保险机构则通过与保险机构合作来加强信用保险。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调用信用分参与分享经济活动”,于凤霞提供了两组数据,“从月均通过调用信用使用分享经济服务的用户数指数化结果可以看出,2017年4月相对于2016年1月增长了3.7倍,平均每个月以12.7%的速度增长。日均服务用户数指数化结果趋势图也可看出‘指数级’增长趋势,尤其是2017年3月开始大量接入共享单车后,通过信用调用使用分享经济服务的用户数增速大幅提高,信用的乘数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于凤霞表示,“从不同领域来看,过去一年多,信用助力分享经济发展较快的依次是共享单车、信用借还和汽车租赁这些较高频的服务,而对于房屋酒店住宿和知识技能这类相对低频的服务,其增速相对较慢。”她认为,个人信用意识水平与该城市基于信用使用分享经济服务的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

协同监管是大势所趋

分享经济的跨行业、跨地区、网络化特征对现行监管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网络直播、互联网金融、网约车等领域相继出台适应新特征的监管措施。于凤霞表示,未来,协同监管是大势所趋;当前,补位性、底线性、保障性的制度建设是重点。

“创新监管永远在路上,这包括监管思维、监管模式以及监管工具。”于凤霞说,“监管理念已经形成初步共识:对底线之上、看得准的新业态要量身定做监管制度;看不准的技术和业态实行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监管方式。”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出协同监管、高速增长、加速融合、重塑就业等特征。”于凤霞表示,生产能力/制造业领域的分享经济刚刚起步,未来几年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于凤霞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概括了分享经济的融合趋势,“从广度上看,分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将在各个领域迅速普及应用,预计未来几年,在产品、空间、资金、知识技能、劳务、生产能力等领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平台企业;从深度上看,分享的基因将越来越多地注入到实体企业的创立、用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

重塑就业被于凤霞认为是分享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特征。她表示,分享经济今后的发展必然增加大量灵活就业岗位,缓解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下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公司+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个人”所替代。“到2020年,分享经济领域的提供服务者有望超过1亿人,将有效对冲经济增速放缓、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挤压效应。”

《中国科学报》 (2017-12-07 第7版 产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