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14 18:52:08
选择字号:
中科院“老”望远镜又有“新”贡献
中外科学家发现最奇特超新星

 

日前,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持续的能量爆发引发大质量恒星形成独特的富氢爆炸》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报道了一颗奇特的超新星,对现有超新星形成和演化理论及爆发机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一研究成果由国际合作团队共同完成,中方团队由清华大学教授王晓锋领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张天萌等参与其中。在该超新星的观测研究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2.16米望远镜贡献了最早的两条光谱,兴隆观测基地80厘米TNT望远镜贡献了多色测光数据,在该项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1月,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米光学望远镜观测到了迄今为止爆发最剧烈、爆发方式最奇特的超新星,该超新星爆发后随即被该望远镜首先证认为一颗富氢的核塌缩超新星。奇特的是,与一般超新星只有一个能量峰不同,这颗超新星被发现后的近600天时间内,一共产生了连续5次的大规模能量释放,总爆发能量是一般超新星的上百倍。

研究人员对该超新星所在位置进行了历史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该超新星甚至有可能在1954年就产生了一次非常剧烈的爆发。多次能量峰的爆发表明,该超新星有可能源于一颗质量为太阳95~130倍的超大质量恒星的脉动对不稳定性爆发,但该模型无法解释该超新星的光谱观测特征,如持续存在的富氢特征。

王晓锋团队从2011年开始利用2.16米望远镜系统获得各类超新星的光谱数据,已经证认了近100颗新爆发超新星的光谱类型,累计获得了近700条超新星光谱数据。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光谱数据结合80厘米望远镜的测光数据,能够对理解各类超新星、前身星以及恒星演化物理提供重要限制。据透露,这些数据将在1~2年内释放,预计将在超新星研究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

据了解,2.16米望远镜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两米级光学望远镜,于1989年投入使用,在运行早期已取得过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通过天文观测者和兴隆观测基地运行团队的不懈努力,2.16米光学望远镜的科研成果不断创佳绩。近期,为提升望远镜的观测效率和数据质量,2.16米望远镜时间分配委员会组织了重点课题甄选并每天设置了两小时针对超新星等突发天象的机会源观测时间;隆观测基地部署完成了基地内外6台望远镜的集中控制,有效地提高了各望远镜的协同观测能力,提高了观测的质量和效率,尤其在机会源的观测中能发挥更大作用。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