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2 14:17:27
选择字号:
中科院院士赫捷:肿瘤防控有四个难点

会议现场

 

“预防难、发现晚、不好治、不规范。”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赫捷在11月1日的“国际肿瘤防控大会暨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防控研讨会”(以下简称肿瘤防控大会)上发出的声音。

预防难是因为癌症的流行病学数据缺失、发病机制复杂、高危因素控制难;发现晚是因为癌症有效筛查技术少、筛查成本高、早诊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不好治是指癌症治疗效果差、复发转移率高、精准性差、副作用大;而不规范主要由于诊疗规范不统一、基层医疗水平低、诊疗均质化程度低。在赫捷院士看来,正是这四方面,才导致肿瘤防控研究如此艰难。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1409万,死亡约820 万。癌症,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不过,随着“健康中国2030”宏伟战略的逐步落实,“一带一路”全球合作战略的出台,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肿瘤防控事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肿瘤防控的国际合作,有效解决我国肿瘤防控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肿瘤防控大会在包括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多方的支持下得以召开,并吸引了来自全球癌症防控机构的专家以及院士、国内知名专家、肿瘤防控工作者共五百余人参加了。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主任Christopher P. Wild博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肿瘤预防部主任Barry Kramer博士、法国国家癌症中心公共卫生部主任Jérôme VIGUIER博士,意大利Candiolo癌症研究所癌症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Enzo Medico博士,日本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登记部主任Tomohiro Matsuda博士、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癌症危险评估和预防部主任E-hwa YUN博士和肿瘤登记与统计部主任Kyu-won JUNG博士等,这些国际级肿瘤防控领域的专家学者首次与我国肿瘤防控知名专家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全球,尤其是中国肿瘤防控工作的具体策略和有效措施。

据了解,此次会议被誉为迄今为止国际水平最高的肿瘤防控学术,其会议内容涵盖肿瘤登记和临床大数据、危险因素监测与控制、癌症筛查技术和人工智能、腔镜技术和早诊早治、分子检测和早期发现研究网络以及大人群队列研究和卫生技术评估等多项内容,试图多角度、全方位地总结国内外肿瘤防控领域各学科的进展和热点。

在开幕式上,赫捷院士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主任Christopher P. Wild还签署谅解备忘录,全面启动国家癌症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在癌症研究以及癌症预防方面的合作,合作内容包括肿瘤登记、癌症筛查、病因研究、培训项目、合作项目等。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唯一一个国际性癌症研究和防控机构,IARC是指导全球科学开展肿瘤预防工作的综合性专业机构,一直致力于促进全球各个国家在癌症预防方面的合作,降低癌症的全球负担,目前,全球有25个国家加入到该组织中。

在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国家癌症中心下属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也与IARC的癌症监测部签订了《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协定书》,协定书中明确说明,我国将选派优秀的肿瘤登记人员到IARC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在IARC的支持下,成立“联合中心”开展国际课程的培训;发布“中国癌症”技术报告;发布“中国肿瘤登记系统的介绍和发展”同行评议;在肿瘤生存分析、特异性危险因素评估和控制方面,开展合作项目;进行硕士和博士的联合培养等。未来,两家机构还将在癌症防治的其他方面开展更全面、深入的合作。

“未来,我国具体的肿瘤防控工作将依托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覆盖全国的临床研究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开展大规模的肿瘤临床研究项目,制定基于中国数据的肿瘤诊疗规范,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肿瘤防控模式和体系。”

赫捷院士坚信,中国将在全球肿瘤防治事业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绽放出更强、更精彩的“中国力量”。(张思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