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梨萍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17/10/31 14:31:40
选择字号:
《柳叶刀》发布污染影响领域首份全球性分析,中国环保获肯定

 

时至今日,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疾病和过早死亡最大的环境因素。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近日一份篇幅达51页的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大约有900万人因环境因素导致的疾病而过早死亡,这一数字占到当年全球死亡人数的16%,也是艾滋病、肺结核、疟疾死亡人数的三倍还要多,更是战争等所有暴力原因致死人数的15倍。甚至,在一些国家,污染相关致死率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5)和世界卫生组织(2012)对全球环境因素致死人数的统计。

 
 

全球主要致死因素的死亡统计。

 
这份报告由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环境药物和全球健康教授菲利普•兰德里根(Philip Landrigan)和国际环保组织Pure Earth主席理查德•富勒(Richard Fuller)共同主持完成,报告署名共有47位,来自多个领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
 
兰德里根表示,“这是污染影响方面的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同时呈现了污染的经济代价和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兰德里根认为,污染是很多疾病和困扰人类的根源,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报告中指出,92%左右的污染相关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儿童是环境相关疾病的高危群体,尚在母体子宫内和婴儿早期时,即使接触到低剂量的污染,也会导致疾病、残疾,这些问题会让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面临死亡,甚至在儿童时期就要面对死亡。

全球不同年龄段各环境因素致死人数。

然而,环境问题的严峻和全球的重视程度并不不成正比,甚至一直在被忽视。举例来说,环境问题导致的疾病中有超过70%是非传染性疾病,但在全球的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行动计划中,对环境的干预措施几乎没有提及。
 
环境问题在威胁全球人类生命的同时,也在让人类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环境相关疾病引起了生产力的损失,这又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减少多达2%。而在发达国家,每年健康支出的1.7%花在了环境相关的疾病上面,在环境污染严重和快速发展的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支出占比是7%。与此同时,全球因环境问题导致的福利损失每年大约在4.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是全球经济支出的6.2%。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环境恶化的的同时,全球污染产生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报告中指出,由于贫穷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空气、水等污染在慢慢减少。然而,工业、采矿、发电、机械化农业和燃油汽车等,这些方式产生的空气、化学性和土壤污染在上升,这一点在快速发展和处于工业化发展中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尤为明显。
 
 

不同类别污染的致死人数。

 
其中,化学性污染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并处于上升过程中。棘手的是,目前化学性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还尚未被有效证实,它对全球疾病的负担也被严重低估。1950年至今,14万种新的化学物质和农药被合并。这其中的5000种被用来大量生产,随后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这也就让全人类近乎都暴露于其中。这5000种化学物质中,经过安全性和毒性检测的一半都不到。
 
庆幸的是,发达国家和一些中等收入的国家已经立法和发布相关条例保障空气和水,也建立了化学安全政策,这些措施约束了大部分明目张胆的污染。报告中认为,这些国家的空气和水现在已经更加干净,儿童血铅含量下降了逾90%,危险废物的安置已更加妥善,大多数城市污染减少、更宜居。这些国家的健康水平已经提高,人的寿命也更长。
 
报告强调,所谓控制污染将扼杀经济增长,以及所谓贫穷国家在通往繁荣的路上必须经历污染和疾病的阶段,这些说法已经被反复证明并不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还肯定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近年来的一些环保举措。报告中提到,在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改善的目标及限制相关资源的使用。
 
报告中详细提到,例如在应对空气污染方面,中国于1987年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4年至2016年期间,除去个别城市,该法及后续修订的法律作出了使全国PM2.5降低10%的贡献。2016年修订后的这一法律也首次明确了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国还在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主要为可再生能源和核能。2010年,非化石能源使用占全部能源的9.4%,这一占比在2015年达到12%,超过了“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11.4%的目标。在最近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国计划在2020年将非化石能源使用比例至少提高到15%,2030年的目标则是20%。
 
此外,中国还在超过400个城市的大范围内实施了空气质量监测。
 
当然,报告在指出目前严峻的污染问题的同时,还给出了六点主要建议。包括各个国家和整个国际都应将防止污染置于高度优先的位置,并和国家城市的发展规划融为一体;调动、增加和集中资金、国际技术支持贡献于污染控制;建立一个污染及对健康影响的监测系统;建立污染控制方面的跨领域合作;将减少污染纳入非传染性疾病的改善计划中;研究污染和污染控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