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刘如楠 来源:《国科大》 发布时间:2017/10/23 14:50:11
选择字号:
20位学者同授一门课
秦大河院士亲率“IPCC”作者团队授课国科大

 

“IPCC专家答疑,实实在在的硬课(现在讲话的是秦大河院士)!!”2017年6月2日,是《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的最后一节课,资源与环境学院2016级研究生巩晨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叹,配上一张图片——照片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岗位教授秦大河正在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在讲台的另一边,还有10位授课教师分两排坐着,等待学生们提问。

自2015年起,时任IPCC(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亲率IPCC中国作者团队在国科大开设《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研究生专业课。20人组成的授课团队,全部为参加IPCC第四、第五次评估报告编写的中国作者,同时也是正在一线从事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

关于“气候变化”的通识课

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不仅如此,气候变化已不仅局限于地学领域的自然科学问题,而成为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利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

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如何应对?气候谈判博弈场上的中国态度是怎样的……

为科学而系统地传播这些知识,让同学们了解IPCC的产生背景与作用影响,秦大河带着20名“重量级”教授,在国科大开设了一门集气候变化科学理论基础、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如何减缓气候变化等内容于一体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每位老师只负责讲解自己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我们希望能够优势互补,实现传授的气候变化科学没有短板。”秦大河说。

据他介绍,这个课程主要讲授气候变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答疑解惑,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当前全世界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熟悉应对政策措施、技术选择和国际治理制度,培养敬畏大自然、珍惜资源和节约能源的意识。“重点是培养国际视野、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

笔者注意到,在课程适用对象中,除了地学、理学与工科背景的学生外,还加上了人文社科和管理学等院系,以及任何对气候变化感兴趣的研究生。“多学科背景学生的参与,对于形成国际视野、培养全局观念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大有裨益。”秦大河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共同参与,互相启迪。

目前,《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还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时开课。

阵容强大的专家队伍

秦大河是这门课的首席教授。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协的首席气象科学传播专家翟盘茂主讲“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廖宏负责“气候变化与全球碳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讲解“气候变化减缓之策”、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主讲“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罗勇则讲“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个授课团队中,有学界权威、有科普达人,也有政府官员。

“‘秦团长’一吆喝,我们就聚起来了,齐心协力准备课程、完善学科体系。”团队中一位老师说,他们曾和秦大河冒着雪崩的危险在冰川考察,吃、睡都在冰上,“不是战友,胜似战友啊。”

主讲教师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是秦大河的第一个博士生。在课堂上,他更愿意做一个启发者,“启发学生们去探索,让他们明白思路不能有束缚,任何知识都是存在研究空间的。”

在罗勇看来,学生与老师进行平等交流对于学术研究十分重要,“在学科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和领域内的其他学者交流,更要和其他领域的学者进行探讨。”

同行交流、与学生交流,以实现更多思想与知识的分享,也是此“重量级”团队授课的一大优势与特点。

秦大河还要求,团队的每一位老师上课时,该模块相关的老师也要到课堂上旁听,互相提出建议,最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每学期课程结束后,秦大河还要雷打不动地增加一个环节——“答疑”,“答疑课上,大家随机提问,老师们针对相关问题给出各自专业的见解,比起一个老师解答所有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科学和客观。”秦大河说。

是科学家,更是一名教育家

工作繁忙的秦大河,常常是凌晨四五点的航班刚到北京,就匆忙赶往学校,在食堂吃完早餐,然后早早地来到教室,先与同学们“拉家常”,以便在开课前了解同学们的学科背景。几年来,这已成为秦院士讲课的习惯,为的是讲课过程中照顾到大家基础上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内容。

卸任了国家气象局局长职务、推掉了诸多的社会兼职,秦大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课堂和学生们。

在他看来,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在“广博”这方面下工夫,“知识面要广”。“既要让他们成为科学家,也要成为领导者”,秦大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着一些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决策。青年学子,将来要在专业和管理两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秦大河还有另外一门“组团授课”的课程《冰冻圈科学概论》。

秦大河曾在1989年7月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活动,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于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并采集了800多个雪样,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长期从事冰冻圈和气候变化研究的秦大河,通过多年工作和努力,拓展了“冰冻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领导创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冰冻圈科学学会,编著冰冻圈科学词典、词汇及冰冻圈科学系列丛书,发展了冰冻圈科学。

“这些都是具有学科建制意义的成果。”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说,“至今秦院士还担任着资环领域学科学位委员会主席,分管资环领域的学位授予标准与培养方案制定。”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伊始,秦大河担任第一任院长。

采访结束后,他受国科大本科生邀请做客“院士大讲堂”,讲述《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科学的发展》,讲座之后,秦大河再次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