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刘金光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0/20 19:20:15
选择字号:
张晓宏:抓住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的百年老建筑钟楼里,张晓宏如约而至,严肃认真而又不失和蔼可亲,是他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2014年,张晓宏作为特聘教授加盟苏州大学,先后担任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今年7月,他被正式任命为苏州大学副校长。

从张晓宏的言谈中,不仅流露出当选为十九大党代表的喜悦,更有着身为党代表的一份责任和担当。身为科研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他对国家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大力气做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在科技创新领域,过去我们一直在‘追赶’发达国家,现在是到了‘超越’的时候了。但要想完成弯道超车,就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发动机’。” 谈起“赶超”两字,张晓宏感受颇深。

对于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张晓宏也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要下大力气做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特别要重视一些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往往呈波浪形。”张晓宏以人工智能举例,十几年前人们就在研究人工智能,随后进入了发展低谷,进入低谷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瓶颈阻碍了发展进程,一旦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必将刺激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突破将人工智能发展推向高潮。“之所以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就是要为将来储备创新资源,提供突破发展瓶颈的科技支撑。”

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对科研体制、高校科研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此,张晓宏建议,要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由短期评价过渡到长期评价,由重数量评价过渡到重质量评价;要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产学研合作并不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唯一途径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翻开张晓宏的简历,诸多头衔和荣誉映入眼帘。他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执着地追寻着科研人生的梦想。

科研之外,张晓宏也在积极思考获取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更为有效的路径。他指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有多种途径,产学研合作并不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唯一途径。“产学研合作主体和机制不明确容易导致产业技术成果产出效率低下,高校教师对产学研合作的精力投入,也难免会分散教师对人才培养的精力投入。”

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建设创新国家部分提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理顺产学研合作机制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可以说是为解决产学研合作主体和机制不明确问题提供了答案。”张晓宏说。

他解释,引导并增强企业的科技研发力量是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径。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基于自己商业开发的需求来做的产业技术,效率最高。企业拥有了一批强大的研发团队,才能够高效地产出更多的、高水准的产业技术,为科技创新储备更多的宝贵资源。

顶尖成果买不到,要靠自己研发

在苏大独墅湖校区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张晓宏有一支自己的科研团队,他看重人才,也注重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研协作能力。“在高校工作,不仅要做好科研创新,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在张晓宏看来,国家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汇聚更多顶尖的人才资源。“顶尖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买不到的,只能靠自己研发。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这一切才能实现。创新成果的研发短时间内可能出不了显著的成绩,因此大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求成。”

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十余年来,张晓宏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90余名,其中多名博士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资助,多位博士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担任教授、副教授等职位,研究生中有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而对于未来创新型人才该如何培养,张晓宏心中已有“蓝图”。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要给学生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要进行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让学生早进实验室、科研团队,较早地接触前沿创新领域,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所学的目的是什么,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要做好国际协同人才培养,通过出国交流、交换等项目,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这就是张晓宏奉献给十九大的科研经与育人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