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9/5 14:09:26
选择字号:
“公共信息官”:如何才能名副其实

 

信息宣传员,几乎是国内每一家科研机构的“标配”。事实上,在国际上,信息宣传员有一个更洋气的名字——公共信息官(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

在国际上一些大型科研机构的科学传播,公共信息官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他们深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极具科学素养,与媒体和公众紧密联系,甚至能够独立应对对科学问题的阐述。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尽管国内科研机构也配备了信息宣传员,但他们的职责却因为信息发布工作机制、专业化等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科研机构科普信息的发布效果不佳。

“必须通过领导审核才能发表”

“这个问题我不清楚,我需要去请示领导,协调科研人员来给你回答。”

“我们研究所的领导认为这位科研人员不是接受采访的最佳人选,建议你联系另一位研究人员。”

“这篇稿子必须通过我们领导审核才能发表。”

……

赵方(化名)是国内一名资深的科学记者,上述对话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不久前,他刚刚亲历了一场格外糟糕的采访。为采访一条重要的科研进展,赵方联系了国内某知名科研机构的信息宣传员,宣传员得到领导同意后,迅速为他安排了相关科研人员接受采访,并向他强调,稿件完成后,一定要通过研究机构的审稿程序才能发表。

为了保证对科学问题阐述的准确性,赵方会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情况下,请科学家帮忙把关。不过,这一次的“审稿”远没有想象中顺利。该信息宣传员分别请接受采访的科学家以及科学家的多级领导审了稿。并且,在科学家已经确认科学问题表述无误的情况下,宣传员给赵方提供了每一位领导的意见,再次强调他必须按照这些意见修改的稿件才能发表。

“包括哪句话应该哪位领导出来讲比较合适、是否出现某科研人员的具体名字等细节。”赵方觉得这些意见将严重影响稿件的质量,失去了科普的意义。

出于尊重,赵方仍然主动向宣传员解释了新闻操作及科普文章写作的规律,但涉及此次采访的多名宣传员都表示“领导的决定自己也没有办法”。

最终,赵方遵循了媒体的独立性,只听取了科学家本人的意见,保证了稿件在科学性和通俗性上有足够的传播效力。

亟待提高专业能力

AAAS下设信息发布网站EurekAlert!(优睿科)自 2007年开始向中国介绍科学传播的优秀工作经验。该网站为促进中国PIO事业的发展,于在2015年、2016年期间,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组织了四次中国科研机构PIO 培训。

“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科研机构渴望将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的热情。”优睿科中文版编辑、内容经理麻东晓表示。不过,“多数负责媒体关系的人员以及他们的上级,还搞不太清楚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传统意义上宣传的微妙差别”。在她看来,这阻碍了媒体和公众全面获知科研机构的成就和科学家的辛勤劳动成果。

正如前文所述的案例,和国外科研机构的公共信息官比起来,国内科研机构的信息宣传员颇具“中国特色”——受行政化影响较大。

根据记者调研,科研机构的信息宣传员大多从属于该机构的综合处或者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属管理部门,其学科背景大多为新闻、文学类。

“办公室工作非常繁琐,除了新闻宣传外,我还负责科技成果转化,有时还要给领导写文字材料。”国内某知名科研机构信息宣传员肖珊(化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的工作架构,宣传员在科学信息的发布中普遍缺少主动性,以上级行政领导的决策为主。肖珊的日常工作便是将研究组提供的科学进展稿件贴到官网上。她坦言,有记者甚至同行专家向她反映,官网上的新闻稿太难懂。“说实在的我也不懂,也没有时间去弄懂,只能大概知道某位老师是做什么研究的。”

专业知识不够、对科学家的工作不够了解,更谈不上对某个学科领域的宏观把握,是国内信息宣传员普遍面临的困难。

对此,麻东晓建议,中国PIO仍然需要加强职业技能。例如,加强新闻发布内容的创作能力,分清楚新闻发布稿件的写作与学术论文写作之间的不同;与媒体接触,把握应对媒体之道,特别是与国际媒体接触时;从态度上要建立尽力为媒体和记者服务,但不要干扰媒体独立工作与判断的思想等等。

公共信息官应该是啥样儿?

事实上,在中国,信息宣传员的困境的确为科学信息在科研机构和公众之间高效流动提出了挑战。那么,“原版”的公共信息官应该是什么样的?

2014年,《中国科学报》记者应邀参加了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在芝加哥举行的年会。全世界各地科研机构的公共信息官都前来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道康文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原子分子材料科学高等研究机构。“公共信息官应当是沟通记者和科学家的桥梁,一方面要了解科学家的工作,一方面要与媒体保持紧密联系。”他表示。

而据了解,普渡大学、芝加哥大学医学与生物学院、滑铁卢大学、费米实验室等知名科研机构专门设立了公共信息办公室。多名工作人员在这一部门工作,分工也有所不同。

优睿科内容策划总监Brian Lin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国际上,PIO选择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项目进行推广、获得领导批准等工作方式是很普遍的做法。”但是,由于想要传播的诉求非常强烈,研究机构将信息透明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了“开放式的传播”。

在他看来,这样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由于许多项目由公募基金支持,研究机构和科学家都清楚,媒体对研究成果的报道是提升自己影响力的绝佳机会,也是他们获得持续资金的保障。

麻东晓相信,中国PIO事业刚刚起步,但是潜力巨大。“如果有更加完善的PIO职位保障和资源支持,我们便可以期待中国科研机构在科学成果传播上获得长足而快速的进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