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29 10:05:25
选择字号:
观点:关注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

涂梦萦供图

■沙森

滴滴出行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北京地区上班族平均通勤距离达18公里,平均通勤时间约54分钟。“路远,打个车到地铁站”成了公交覆盖不足区域的出行新常态,报告显示,工作日早晚高峰时间,有超过20%的订单行程起点或终点是在地铁站500米服务区之内。

打车坐地铁,这看似“新奇”的出行方式,背后却是公交覆盖不足,出行需求难以满足的无奈。

与此同时,尽管智能出行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但北京地区出行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空缺。《2015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北京市出租车每天出行量约为178万人次,而根据北京市目前存在的小客车指标申请量和平均每辆小汽车的日均出行人次计算,北京市每天潜在小汽车出行需求达515万人次。因此,仍有大量出行需求并未得到满足。

从轨道交通或公交站点到家的一段路程,理想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800米,但是现实中存在不少站点覆盖不足的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接驳交通保障,导致最后的步行距离过长,很不方便。一直以来,“最后一公里”是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的瓶颈之一,也影响着公共交通出行、市民便捷到家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仅是“线路最后一段”的狭义概念,而是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中善始善终、重视末端、重视细节、重视衔接、重视顾客满意度等更为广义的概念。公共服务,需要深入末端,注重实效和长效,通过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长效性。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理想的办法是实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从交通服务体系分析,“最后一公里”在很多情况下是客观存在的,难以形成封闭的交通环。因此,需要从完善交通服务系统着手,填补“最后一公里”的接驳“盲区”,使之成为服务于人们出行全过程的交通环。

《中国科学报》 (2016-08-29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